徐红磊

新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熟悉并认可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培育人文素养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能培养其文化自信。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中,既有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革命文化,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因此,历史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

一、培养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1.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缺少实践

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认知不够。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与文化密切关联,学生在假日中能对传统文化有所体会;而在学校中,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另两种文化难以有效地渗入学生生活。

同时,由于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重点也不突出,未能使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教育得到有效保障,致使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不够系统完整。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仍局限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大多表现为理论宣讲,教学设计以室内环境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教室亲身实践。除此之外,教学任务布置也很少涉及课外实践活动,在整体教学导向偏向于构建理论知识框架的情况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大大降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亲身感受。

2.文化熏陶有限,学习评价不够全面

中国历史文化包含了诸多可以培养文化自信的优质课程资源,但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包含的内容偏向于政治、经济方面,缺少对文化的详细讲述和解读,教科书的教学设计也仅仅突出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化理解,于是文化感知就会在历史学习中被边缘化。同时,教师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不甚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在课程资源方面很少有对文化熏陶的深入开发。

笔者在和历史教师的沟通中发现,他们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很少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尽管根据课标要求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过相关问题,但没有进一步融入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在教研工作中也很少遇到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专业指导,能够使用的方法局限于自行在互联网等平台搜集信息,内容零散,重点不够突出,同样也没有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教育进行优化。

在对不同的历史教师群体进行调研时笔者发现,已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往往不愿意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和内容,习惯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教学;而新教师教学方法有限,大多选用图片、视频等素材讲解文化知识,较为生硬,学生也只能被动、机械地学习。

在历史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当下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笔试检测和教师提问复查,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这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情况,标准化考核容易忽视学生精神层面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感知是和性格、素养紧密关联的,笔试和提问成绩的优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应试能力,当下历史课程的考核评价还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策略

1.紧密联系实际,深化文化内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各个时期都有时代特点,其中蕴含的历史哲理是相通的,同时也需要对其不断继承和发展以适应时代变化。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当下时事,通过案例使学生发现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加深理解。比如,近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中国航天文化在历史各个阶段和领域的体现。有学生就提出,这最早可追溯到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为现代航天文化涂上一笔浪漫的文化色彩。教师可以将航天文化、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合,使学生在案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全面、延续的。

当前历史教学主要围绕政治、经济变化设计课程,教师应当在文化熏陶中加入学生感悟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特点,形成系统、全面的文化感知,也可有效避免将文化熏陶变成和语文课、艺术鉴赏课雷同的模式。

2.丰富文化资源,完善评价机制

在教学资源方面,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教科书,因为学习历史是在研究人类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特点就是学生容易因时代差距、地区差距导致共情方面出现障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难以深度理解。因此,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时,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库,如博物馆、实践基地等,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感悟,增进文化认同。

在文化自信评价方面,不能习惯于依赖卷面考试,学校和教师应当完善评价机制,丰富考核形式,举办诸如文化主题研究、文化黑板报、课本表演剧等活动,对学生予以有效鼓励。在学生进行各项活动成果展示时,教师就能从中真实把握学生的文化感知水平和价值观提升状态。

(责编 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