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孟春国,张 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生命意识淡薄、人生价值迷茫的现象普遍存在[1]38。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迫在眉睫[1]21。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学生智力培养和学生考试分数,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在大学教育中,学科教学也往往普遍更偏重知识技能,而疏于对生命意义的讨论[2]233。

然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3]。冯建军[4]认为“教育即生命”。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学校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5]。大学培养的应该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位从业者。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关注大学生生命成长,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6]。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让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1]39。

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生命素养更有重要意义。因为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不仅是当下生命教育的受益者,也将是未来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对师范生开展深刻的生命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进一步传承教育的本真,培养更多具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反之,如果未来的教师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和热情,那幺必然会影响学生生命素养的提高。然而,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理念、模式和课程设置依然以教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常常忽略了学生生命素养的培养,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而,师范生的培养更应该向生命教育的目标转向[2]236。

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可能依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除了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外,渗透式教育必不可少。通过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自然融入学科课程,让专业课程成为生命教育的新载体,使生命教育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让生命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思维方式,使生命教育在专业学习中落地生根[2]235。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生命教育的创新,让生命教育得到常态化开展,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一、“地球概论”课程的优势

地理学教材一般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其涵盖了人地关系、身心健康、人与社会、生存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球概论”就是其中一门典型的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先行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视角,研究宇宙的演变、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月亮、太阳之间的关系,理解昼夜、四季、五带的形成机理,讲述时间、历法的由来,以及地球的物理性质等。

该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素材丰富,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易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做到润物无声,实现全方位育人。该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自然现象与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观察之情。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人生、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改善对生命的认识,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

此外,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模型等资源生动多样,可为生命教育提供大量的素材。不仅如此,融入生命教育后的“地球概论”课程,其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让专业课不再是枯燥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成为有意义有温度的教育载体。

二、生命教育融入点设计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构建生动有趣的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探究宇宙与人生的关系中,思考生命的本质与真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生命观。具体来说,在“地球概论”课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融入生命教育。

(一)深刻理解人与宇宙的关系

让学生科学认识宇宙的演化规律,尤其是恒星演变史,揭示恒星的生命周期与人体生命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引用科学家的名言,例如天文学家桑德奇曾说过:“生命是宇宙通过恒星演化创造的财富。”物理学家费恩曼曾说过:“我,一个原子的宇宙,一个宇宙中的原子。”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重新认识自我,培养他们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的能力。通过赫罗图让学生了解太阳作为一颗普通恒星在大约40亿年后的演变规律,让他们学会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珍惜时间和生命。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多样的宇宙天体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宇宙之美、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介绍衡量天体间的距离单位,对比不同尺度的天体大小,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渺,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天体运动的普遍性,结合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世界上一切事物皆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也可以引用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教育学生过好生命的每一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介绍宇宙环境中出现生命所需要的条件及概率,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珍惜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合理的日常消费观念[7]。

(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讲述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内容,介绍人体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遵循这种昼夜节律。要想保持身心健康,就需要尊重这种节律,尽量保证作息时间与昼夜交替一致,生活方式与四季变更规律相一致。借鉴养生法则,如“起居有常”“顺四时而适寒暑”(《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息和生活习惯。

(五)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介绍天文学真理发现的历史进程,让学生向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学习。科学真理战胜错误观念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果。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暗物质之母”薇拉·鲁宾为例,讲述科学家谦虚严谨、淡泊名利的精神,她曾经表示:“名誉是短暂的,我的数据比我的名字更重要。”“地球概论”课程每章节生命教育理念的体现见表1。

表1 “地球概论”课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体现

三、教学方法

(一)形象讲授法

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动、活泼、有趣。因此,在教法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授课内容形象生动,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在讲授过程中,综合利用立体模型、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给学生讲述天体坐标、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寻找可解释天文现象的实例,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将宇宙中的巨星、超巨星比喻为鱼中之鲸,让学生直观感受巨星和超巨星如同鱼群中的鲸鱼一样,体积虽然庞大,但数量较少。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枯燥的概念变得易于接受和理解。

(二)启发式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发表意见、主动探究生命意义、价值观问题,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提高自身认知。例如,在“月球和地月系”内容开头可以设置疑问:为什幺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为什幺说“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有何规律?并在课程内容即将结束时,再次回顾这些问题,请学生思考本次课是否圆满回答了这些问题,还有哪些存在疑问。这样首尾呼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故事讲述法

在课程内容讲授中,适时穿插天文学家的科学探索故事,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历史进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例如在“日心说”战胜“地心说”、地球自转证明实验、地球公转证据的发现等教学内容中,讲述科学家们的探索故事,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培养他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我国科学家做出的贡献以及目前取得的新进展,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四)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与天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本课程可以将天文知识、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讲述银河系结构时,借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的诗句,向学生表明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是位于银河系中的,并由此启迪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就要跳出框架,看到事情的真相。

(五)体验教学

生命教育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学会观察月相,体会时间、历法的制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促进他们开展沉浸式学习,利用课堂知识主动对观测的天文现象予以科学解释。教会学生使用天文望远镜,带领学生观测星座、恒星、行星,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宇宙之美,由浩瀚宇宙激发内在的对生命的感动,同时让他们体会专业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提升对专业的热爱。

(六)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的方法适用于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学内容,因此尤其适用于生命教育内容。例如,在分析地球的宜居性问题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分组开展课上或课下讨论,由组长汇总形成小组意见并汇报。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做一些简单的总结和提升,重在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七)游戏学习法

设计集知识、生活、乐趣于一体的游戏环节,将部分抽象的天文现象转变为游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理解。例如,演示月球的同步自转现象,可以借助分组游戏的方式,让一位学生扮演地球,另一位学生扮演月球,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同步自转的意义是什幺。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获得相关知识,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探索生命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地理专业学生学会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会从自然现象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而言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