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达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幺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使命、新作为、新征程,高校思政课也应时代发展所需展现出与其相适应的担当作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高校思政课自然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主战场、主阵地,要紧扣“培养什幺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探索实践,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首位任务,最终目标是落实培根铸魂育新人。

一、理论维度:讲道理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性质不同,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高校思政课侧重讲道理,重心是以理服人。因此,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深层内涵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更要注重该门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等八个相统一规律;既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自觉遵照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连贯性,还要根据教学对象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教育教学重点,选择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所以,首先要厘清高校思政课“谁来讲、讲什幺、怎幺讲”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高校思政课“谁来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2]“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5],而不是谁都能来上思政课。思政课既要从理论上让学生明白道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教师不仅是讲解者,还是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不能把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仅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把其当成一种事业,用心尽力去做真心喜欢的事业。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培育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等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高校思政课,摆事实讲真理

高校思政课的核心是“讲什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以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为线,针对教学对象的客观性,把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要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即摆事实,讲真理中的“道”与“理”。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幺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条“道路”不是照搬别国的模式,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且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断丰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而“理”即真理,客观发展规律。《说文解字》中“玉”为玉石,“理”从玉,表示与玉石有关;“里”为里面、里边,表示内部、内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深入剖析新时代的划分标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中国人民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全人类解放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分析为什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的内在原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可能。

(三)高校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5]高校思政课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培育敢于担当作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说明高校思政课需要讲深讲透讲活。即高校思政课教师所讲的内容要经得起各种“为什幺”的追问,如“马克思主义为什幺行?”“社会主义为什幺好?”“共产党为什幺能?”等系列问题的回答。简言之,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政治演讲,而是用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以理服人。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具备马克思理论的深厚功底,同时也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其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都能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其相关领域知识,既有针对性,又有亲和力,深层剖析释疑解惑,使学生产生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共鸣,才能真正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真正能从心底接受,并转化到实践行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实践维度: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构建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立德树人具体实践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是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大思政课”的范围则比思政课、课程思政更宽更广,是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思政课、课程思政、“大思政课”不仅传播知识体系,更是培育价值体系的特性,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完成新时代育人使命,是彰显立德树人的高校课程重要途径。因此,厘清其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一)思政课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所以,从实践维度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育新人,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科学建构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使思政课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渠道,是能否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手段,打造每一堂入耳、入心、入脑的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首要实践维度。

(二)课程思政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按照育人的目标,结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努力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各个学科都育人。这为高校办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渗透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为目的,是立德树人的隐性渠道,能够发挥显性渠道所不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育人目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做到价值引领展现知行合一、知识传授体现学思结合的育人目标,即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育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既要培养全面发展整体,也要突出培养业务精湛的独特个体,即德才兼备,自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使命。

(三)“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是指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主体、各门课程、各种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效应的实践。“大思政课”是从宏观的视野,整合高校各行政职能部门、各教学部门、学生社团,整合社会红色资源、历史资源等推动高校整个思政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中,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正确引导学生领悟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逻辑。实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认识真理、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社会主义在变化中发展,可能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新的事物、探索真理。高校要特别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学校思政课理论课堂与社会具体实际大课堂有机融合、贯通、激活,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化,教导学生正确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行动起来,自觉把奋斗目标同实际生活追求结合,勾画人生发展美好蓝图。

三、创新维度:培根铸魂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最终目标

高校思政课要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要做到守正创新,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教育模式。即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从中找到中华民族为什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变之变,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守正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坚守和遵循这一规律。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永恒不变的风景线。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结合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育人,目的是守住底线、培根铸魂、放飞梦想。

(一)培根: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6]。扎根就是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哲学探究的视角引导学生,弄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等系列问题的回答,即“根”的所在。高校思政课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使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费孝通指出:“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幺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幺方式,决定了这群人文化的性质”[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它来自中国大地,在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最终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

什幺是“魂”?怎幺铸?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8]“魂”就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它是中国人的底气骨气,是时代奋进的道德底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经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所在。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的行动,激发学生创新发展。

(三)培根与铸魂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培根与铸魂同时进行、共同推进、协同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根据中国历史、结合中国文化,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仁爱、民本、诚信、大同等思想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满足时代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色,又具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