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培养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对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培养,往往能事半功倍。

一、围绕语句引导想象,丰富文本内容理解

语句,也只有放置在一定的语境里才有意义。而对于文本来说,上下语句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围绕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但是寓意深刻。比如像《狐狸和葡萄》这一则寓言故事中提到狐貍想吃葡萄,为此还想尽了办法。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帮助狐狸吃到葡萄。而学生的答案也非常丰富,有的说狐狸会找一根竹竿,有的说狐狸会找来一些石头砸葡萄,有的说狐狸爬葡萄架等。也许学生的想象有点幼稚,但正是这些想象,丰富了故事情节,让学生看到了狐狸的馋样,与下文中“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这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学生也能深刻理解“明明是自己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这一句的寓意。

还有《莫高窟》这一课,对于其中游人看到彩塑后“无不啧啧赞叹”这一句,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游人会发出什幺样的感慨?学生想象也很丰富,有的说:“简直神了,像真的一样。”有的说:“我看到了奇迹!”有的说:“太精美了,真的太精美了!”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

二、借助空白引导想象,丰富内容体验情感

教材文本中有很多空白或者留白,这些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内容。

比如《诺贝尔》一课,笔者就曾设计一道补白习题:“诺贝尔为了实验曾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实验室被炸飞,亲人受伤……你想对他说些什幺?”学生早已从文中体会到炸药的厉害,自然想象非常丰富,有的从朋友角度进行劝说:“诺贝尔,你就收手吧,我不想再失去你这个朋友。”有的学着邻居的口气:“这太可怕的,你赶快离开这里,否则我就报警。”……但是这幺多的困难、阻力与压力,都无法阻止诺贝尔进行科学研究的进程。这样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推促他们深刻认识诺贝尔那种永不放弃、敢于献身的科学精神。

还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笔者曾引导学生想象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感到累,这是什幺原因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小岛上盛开的鲜花,小岛上的民俗风情等等,继而与高尔基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从而感受到高尔基对儿子那一份沉甸甸的父爱。

三、依托文本引导想象,推促逐步领悟主题

有些课文中心不够突出,主题也不够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尽可能唤醒“内心视像”,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悟出文章的真谛。

比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小斗士”的精神,笔者曾设计几个想象训练内容:一是恩科西是怎样同疾病做斗争的?这一方面引导学生想象他全身疼痛的时候是如何挺过来的,以便让学生感受恩科西意志的顽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恩科西是怎样面对歧视的。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恩科西的同学或者教师,大家会怎幺做,有哪些想法。这样通过层层推进,逐层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恩科西遭遇的那种歧视、折磨,然而恩科西却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站起来,向全世界呼吁,与对艾滋病的偏见做斗争,从而让人真正感受到“小斗士”的那种精神。

想象,也可以为文本内容做再一次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分设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想象逐层深入,层层推进,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变得逐步具体,使零散的文本主题逐步变得清晰。在丰富学生想象的同时还有效推促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举数得。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推促课堂渐入佳境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情感体验也很重要。毕竟只要学生情感投入了,他们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欲望,从而推促他们调动更多感官来体验文本,感受情感。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储备大量的知识。另外,为了丰富想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以便让学生对文本有足够的情感体验,从而推促课文教学渐入佳境。

比如《黄果树瀑布》一课,从体裁来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里的所见所闻。从语言来看,采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播放瀑布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样学生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还有针对“银雨洒金街”这一奇景,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刚才你们已经欣赏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景,但是对于黄果树瀑布撞击岩石会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你能想象它那种特有的壮观与瑰丽吗?这时大多数学生已经被视频所震撼,再去阅读文本自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自然而然推促他们去感知瀑布的美。

五、利用插图引导想象,助力斟酌文本语句

叶圣陶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还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比较直接,因此图文并茂的读物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推促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意境之中。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且引导他们跨越时空,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在图画、文字体验融合中去体验、感受。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推促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莫高窟》一课提到的彩塑、壁画,除了文字描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插图进行想象,还有哪些形态?学生边观察边品析语言,其灵感也得到启发。有学生这样描述:“有双手叉腰神气十足的小僧。”有学生说:“有一尊伏虎罗汉,双脚裸赤,两耳戴着重重的耳环,用愤怒的目光注视着远方,活灵活现。”也有学生这样形容:“有一尊睡佛,五官清晰,双唇丰腴,鼻梁匀称,形象惟妙惟肖。”

而对于壁画,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文字推敲,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在他们的语言中,壁画内容形态各异,有的手执拂尘心无杂念,有的轻吹竖笛歌声悠扬,有的头枕手背昏昏欲睡……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丰富的。而在这里,笔者巧妙借助插图,不仅有效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更活跃了其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准确把握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推促学生丰富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尽可能搭建平台,创设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里笔者再次呼吁,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放飞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