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灿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以课堂为主阵地,把德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更为直接,效果更佳。

一、挖掘教材内容,直接渗透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就能充分发挥数学独特而强大的育人功能。

1.感悟数学之美,激发爱国之情。

数学美是包罗万象的美。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它的美不仅在内涵上存在着纯净美、灵性美、和谐美,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严谨美、对称美、简洁美,它本身也存在着趣味美、形象美、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较深刻地认识数学之美,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内容,教材展示了战国铜镜、唐代纹锦、古代瓷器、剪纸、年画、脸谱等传统图案。课后,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图案背景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并制成手抄报在班级展出。这使学生在感悟数学的对称、和谐之美的同时,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感悟人文精神,激发报国之情。

数学教材中经常会涉及数学史料,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方法、数学趣闻、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内容,以习题、注解、附录、你知道吗、小知识等小栏目出现,这些内容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受到广泛的教育。我们可以适时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如我国2 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我国在2 000多年前用算筹表示分数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还可以向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例如,数学课中讲到的祖冲之、刘辉、陈景润、华罗庚等的事迹。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学习他们立志报国、求索攻坚、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德,从而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3.彰显文化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其精神与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人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指南。例如五年级下45页6题,求正方体冰块的体积,一旁提示:“早在夏朝,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存储冰块的技术!”再如“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早在1 500年前的《孙子算经》就有记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引申、联想和对比,学生从小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又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出示城市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二、挖掘知识内涵,随机渗透

数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与奇妙,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

1.渗透“五爱教育”。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各科知识及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抓住数学与其他知识整合的这一纽带,对学生的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阅读“你知道吗?”不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光辉业绩,心中充满自豪感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应奋发图强,争取进步。数学书中还列举我国人口、经济、文化、工农业、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具体数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此外,书中也较多出现了有关天文、地理、动植物、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集邮、植树、加工等应用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

2.渗透养成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科学性、逻辑性很强。数学学习会促进学生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其自身精确、严密的特性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一定要做到严格、认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求实的作风;“排列与组合”说明了彩票选号、抽签等的可能性大小,杜绝了投机取巧的不良生活态度的生成;几何知识解决了日常生活中如包装、制造、装修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在体验解题后的愉悦时,又激起了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的意识。

3.渗透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辩证因素,适时渗透

在教学中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形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

2.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法与除法、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应是给予学生以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