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瑾蕙 郭玉玲

摘要:《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自发表之后即被选入教材,长时间以来都是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之一。文章将从文本解读、教学要点分析和教学策略这三个方面,深入研读《孔乙己》,在解读课文的同时,着眼于语文课堂教学,探索课文在教法上的新路径。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文本解读;中学语文

长时间以来,《孔乙己》都是高中或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之一,无论教材怎样改革,如何变化,它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孔乙己》除了具有文学审美鉴赏价值之外,还拥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部编版语文教材之所以把《孔乙己》选入义务教育阶段,正是看中了其内容的经典性和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孔乙己》的文本解读

(一)情节解读

从情节解读入手,教师可以对《孔乙己》进行叙事单位和叙事序列这两个方面的解读。《孔乙己》的核心叙事单位是:孔乙己到店喝酒;人们纷纷嘲笑孔乙己;孔乙己偷了东西遭人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再次来店里喝酒,被掌柜嘲笑;孔乙己没再出现在店里。附属叙事单位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环境和客人群体;“我”因为傻气被老板安排在柜台温酒;叙述孔乙己的谋生手段;孔乙己偶尔拖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我却不屑;孔乙己分给邻居孩子茴香豆;孔乙己腿断后生活艰难,用手行走。《孔乙己》的叙事序列为:开端——孔乙己进店喝酒,发展——人们嘲笑孔乙己,高潮——孔乙己偷窃被打断腿,结局——孔乙己消失不见。

(二)人物解读

从人物解读入手,《孔乙己》这篇课文共有孔乙己、“我”、掌柜三个较为重点的人物,所以教师可以从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主人公孔乙己。原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描述了孔乙己的穿着与喝酒方式,这是第一处矛盾。根据原文前文所写,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做工的人,而穿长衫的多是阔绰人家,要些酒菜进屋慢慢吃喝。孔乙己既不穿短衣,又没钱要酒菜进屋吃喝,侧面写出孔乙己生活贫困但仍旧端着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架子,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认不清自己的处境,不肯向现实低头,也突出了孔乙己人物的独特性。

原文中:“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此处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极为困难,时常受伤,而他受伤的原因,作者不说读者也大概猜得到,无外乎是些市井纷争;“乱蓬蓬的胡子、又脏又破的长衫”两处细节可以看出孔乙己穷困且邋遢,没有过多的精力打理自己的面部细节,虽身着长衫,但并不用心维持长衫的整洁,在他眼里,长衫似乎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至于干净与否,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看出孔乙己十分懒惰,连浆洗、缝补衣物都不愿做,也能侧面看出孔乙己的封建思维,认为浆洗、缝补都是“下等人”才该去做的活计,自己是“读书人”,是高高在上、凌驾于市井小民的存在,浆洗、缝补这类工作并不是自己应该去触碰的。而长期不愿意脱去长衫也体现出孔乙己不想失去“读书人”这一身份,在他看来,身份大过一切,有了长衫这一地位的象征,即使自己现实生活过得无比落魄,但终归是读书人,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稍显特殊的存在。

孔乙己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并且在其他客人嘲讽他偷东西时辩解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幺?”孔乙己坚决不承认偷,只说“窃”,还狡辩这是“读书人的事”。可以看出,孔乙己的脑海里仍旧是封建守旧思想,深受封建教育荼毒,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中秋节过后,孔乙己再次出现,并且以“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样的形象出现,更加体现出他的悲惨遭遇和苦难人生。

其次,“我”是文章篇幅占比较大的人物。“我”是咸亨酒店的伙计,也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最初因为“样子太傻、羼水也很为难”而被掌柜嫌弃,最后被安排去做温酒的活儿,这也侧面写出了“我”最初很单纯,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社会上的某些手段和龃龉一概不知。但是当孔乙己试图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时,“我”却认为“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幺”。由此可见,“我”已经不复当年的单纯,面对孔乙己的诚恳教学持鄙夷的态度,认为落魄如孔乙己,蝼蚁一般的人物,不配同“我”讲话,更没资格成为“我”的师者。

另外,在其他客人嘲笑孔乙己时,“我”也附和着笑,甚至认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幺过”。通过这里可以看出,“我”在经过社会的一系列“鞭策”后已经变得麻木冷酷,随波逐流。在孔乙己腿断以后到店里喝酒时,“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可以看出“我”并不尊重孔乙己,没有把孔乙己当作平等身份的客人,甚至因为他的腿伤而瞧不起他,生怕因为他的到来影响店铺的门面,这从侧面显示出了“我”的势利。

最后,掌柜在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每次出现都是在算账,即便与客人搭话,但浅聊过后仍低头算账。这突出了掌柜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典型的小商人形象,不在乎人情,不关心时事,眼中只有利益,在生意场上狡猾精明,实则精神世界空虚。

(三)环境解读

文章开头对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描写,着重强调“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除了描写酒店的不同之外,更为后文引出孔乙己这个特殊人物作铺垫。在文章结尾处:“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但真正寒冷的不仅是天气,还是当时灰暗的社会环境,以及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心。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天,虽然清朝的科举制度已被废弃多年,但仍有人不肯顺应时代,主张封建复古。当时,社会上类似“孔乙己”的人不在少数,而社会的主流教育仍在实行“孔孟之道”。文章只是以“孔乙己”一个人为例,向群众剖析这类人对社会的危害,对时代的阻碍,初衷是拯救新时代的青年,唤醒青年沉睡的意志,刺激青年奋起反抗,防止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孔乙己”,走上“孔乙己”故步自封、自欺欺人的老路。

二、《孔乙己》的教学要点分析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中外着名小说,而《孔乙己》是第一篇课文,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该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

教材中“思考探究”模块提出,小说多次写到“笑”,用“笑”贯穿了孔乙己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将孔乙己的“笑”作为教学切入点。作者在每一层描述中都以“哄笑”“笑声”作为结尾,笑声在小说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力量。首先,“笑声”贯穿全文的故事情节;其次,“笑声”中表现着不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最后,“笑声”中藏匿着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吴青松老师认为,文中的笑可以分为四类: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笑。根据吴青松老师的观点,再结合教学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小说中几处写到笑?”“孔乙己身上何处引人发笑?”“从众人的笑声中你能感受到什幺?”这三个问题,然后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解读,带领学生走进小说中的“笑声”,感受笑声的内涵。

除了设置问题之外,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模拟多种笑声,让学生产生联想,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唤醒学生的情绪机制,加深学生对“笑声”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协同合作,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小演员”,根据教师提出的“笑声”种类进行模仿表演,小组的其他成员担任评委,最后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演员互选和教师点评的评价方法,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打分,并以图表形式进行公示,给予好评最多的“演员”奖励。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通力合作,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意识,还做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孔乙己》的教学策略

《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小说是在情节的编织、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对人生理解与认识的一种虚构性叙事文体,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孔乙己》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国家动荡、风雨飘摇,而如今我们的国家稳定,万物祥和,社会背景的强烈不一致导致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文中表达的“混乱感”,所以情境教学的运用在课文的教学中极其重要。当下,科技与网络飞速发展,书本已经不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当年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此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

除了应用情境教学之外,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极为重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课堂环境也逐渐松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孔乙己》的传统解读之外,更应该聆听学生的思考与解读,尊重学生的感想与体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世界的方法,教师的耐心听取会换来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更加民主、活跃,又能锻炼学生的勇气、胆量,收获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后。但布置课后任务并不意味着作业负担的增加,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做到兼顾课上内容与课后作业,布置有意义的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如教师可以增强课后作业的多样性,丰富作业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传统的课后作业多为掌握生字词或书写自身感悟,这种作业不仅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还可能因为作业内容过于枯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不同种类的作业内容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孔乙己》文中描述的咸亨酒店的形象画出自己心中的咸亨酒店。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全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张敏.《孔乙己》的教学解读和教学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吴青松.《孔乙己》中的笑对主题的揭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