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义龙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语文观;角色;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55-01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近几年发现,高中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的重视,尤其到了高三,除了课堂上的勉强应付之外,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关心语文,语文已从小学时的“宠儿”变成了现在的“弃儿”,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冷漠,心急如焚,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但在其推广中,由于教师不正确对待或机械照搬,或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上升”成教学模式,使得语文教学改革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时按部就班,教法一成不变,上课没激情,学生也是昏昏欲睡,丧失兴趣。

基于上述原因,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授“母语”的语文已沦为弱科,那幺,怎样改变这种现状?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时代在发展,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的“师道尊严”,板着面孔教书,让学生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教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师友关系,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但能教书,而且是热爱生活、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审视人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幺,鲜活的课堂就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又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也才不辱没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三、重新定位。转变角色

新课改实践中,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在知识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这将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因此,未来课堂知识不仅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表明教师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讲授者、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正在向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者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感受学习技能的过程,体验情感,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重组,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一方面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法,进一步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语文教师要内强素质,不断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以优美的语言、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爱上语文。一方面,努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注重新的事物和发展,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祖国文化,这是我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