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九边重镇;明朝:考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70-01

在《中国古代史》(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中有一幅插图——《明长城》,其中涉及到有关“九边重镇”的一些内容,但不论是教材、历史地图册,还是教师参考用书,都未对“九边重镇”的设立时间、战略地位等作出详细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史实,笔者特撰写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明史·兵志》有云:“终明之世,边防甚重。”在明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不断袭扰中原地区。为了巩固边防,抵御蒙元残余势力南侵,拱卫京师安全,明王朝不仅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蜿蜒上万里的长城,而且专门设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和固原9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或“九镇”。

甘肃镇在九镇之中处于最西端,设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下辖15个卫所,治所在今甘肃张掖。《肃镇志》中有这样的记载:甘肃镇“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云晋之安危。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由此可见,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固原镇是关中北部的重要门户,设立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治所在今宁夏固原。甘肃镇、宁夏镇和延绥镇,史称“西三边”,加之固原镇,史称“三边四镇”。“西三边”之上设有“三边总制”之官,其治所位于固原镇。这样一来,固原镇就成为了明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

宁夏镇设立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其处于河套与贺兰山之间,是西北边疆的一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由河套进入河西和陇东的交通要冲。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设立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下辖榆林卫和镇羌堡等,治所在今陕西愉林。其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自古即为军事要地。明朝统治时期,蒙元残余势力在此地的袭扰活动非常猖獗。

山西镇又称太原镇、三关镇,没立于明宣宗宣德年问,因其“地控西北,近逼河套,与漠南仅一水之隔”,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治所初在偏头关(在今山西偏关),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移驻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为明朝着名的“外三关”,素有“金雁门、铜偏关、铁宁武”之称。因宁武关处于外三关的中路,“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嘉靖十九年始,则担负起外三关的整体防务。

大同镇设立于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其既是一处战略要地,又是北京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古人对其曾有这样的描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大同镇下辖朔州卫、平虏卫、威远卫等13个卫所。

宣府镇号称“九镇之首”,设立于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因其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且驻兵众多,在明朝享有“京师锁钥”、“神京屏翰”之名。

蓟州镇设立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治所在三电营(今河北迁西县西北)。其直接担负着拱卫京师的任务,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明礼部尚书陆树声在《蓟州重修城楼记》中曾写道:“蓟州为京辅要镇,左扼山海,右控居庸,背连古北,距东西南各四百余里,而蓟当其冲,枕山带河,重关复阻,第为应援,以翼蔽畿辅,雄甲他镇。故宿劲兵,丰储峙,以端城守。”

辽东镇在九镇之中处于最东端,设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问,治所初在广宁卫(今辽宁北宁),后移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辽东全镇,延袤千有余里,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福余真番之境,实为神京左臂。”(《九边图说》)其主要担负着防御蒙元残余势力和建州女真南下侵袭的任务,下辖铁岭卫、沈阳卫、金州卫等。

总之,明朝“九边重镇”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单位,电不是单纯指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负责某一防区的军事单位,其与长城、羁縻卫所等一道构成了明朝军事防御体系,对巩固明朝边防,维护明朝的统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