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文插图;教学资源;感悟文本:情感共鸣:反思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9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作为教材中的非文字性资源,也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可视画面再现文章的重点内容或关键情节,对文章进行着必要的补充和诠释。对于插图,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巧作安排,必将让它焕发出“奇光异彩”。

感悟文本的切入点

阅读感悟,需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只有生活经验与课文展示的情境相融合,感悟才得以发生、发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在实现学生的经验与课文情境的有机融合中,插图作为“可视画面”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请看《第一场雪》一课的导人片断:

师:(展示课文插图后问)同学们看到了什幺?

生1:我看到树木、房屋都被雪覆盖了。

生2:我看到雪后的孩子们欢乐的情景。

师:你有过看雪、玩雪的经历吗?

生3:有,冬天下雪后,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打雪仗、堆雪人,可快乐了。

生4:我去过东北的姥姥家,那里天气很冷,经常下雪,雪下得特别厚,有时能没过膝盖。

师:遇到这幺大的雪,你们有何感慨?

生4:我觉得下雪真美。

生5:我觉得雪真好,它一来,患感冒的人就少了。

生6:我妈肯定会说“冬天棉被三层厚,来年枕着馒头睡”,她总盼望着下雪。

师:着名作家峻青在经历了这样一场大雪之后,有何感慨呢?他笔下的雪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场雪》。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

美丽的雪景插图是课文情景的再现,它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诱发出学生对雪的不同体验与感受,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课文情境的融合,并促使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这种期待必将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情感共鸣的触发点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本精读深思、充分感悟,产生了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善于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力求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幺,如何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呢?我认为课文插图便是很好的触发点。请看《我的战友邱少云》结课前的教学片断:

师:(展示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课文插图后,凝视着画面,深情地说)邱少云壮烈地牺牲了,他的名字已被他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染成了一座不朽的——

生:(凝望着I画面,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丰碑!

师:他的名字将随着焰火一起,燃遍朝鲜的每一个角落,燃遍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也将燃遍我们的每一片心田,我们会由衷地说——

生:邱少云,共和国不会忘记你,朝鲜人民永远记着你!

正是那幅生动、逼真的课文插图,拨动了师生积蓄已久的情感之弦,那深情的凝视、真诚的对白、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师生全心感悟文本后的情感共鸣。此时,师生共同经历着对生命的全新体验,他们内心承载的是对邱少云的怀念与崇敬。

反思生成的突破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多方面的,反思也是多方面的。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思探究,也会创生出新的资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长城》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插图中的鲜花这一资源引发学生思考,生成了新的资源。

师:课文读到这儿,你们还有什幺问题?

(学生都不出声)

师:请大家看课文的插图,里面把鲜花和长城画在一起,是什幺意思呢?

生1:可以表现长城的美观,说明长城像鲜花一样美。

生2:这是把鲜花比喻成了那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守卫长城,保护长城。

生3:这些鲜花是为缅怀修筑长城而死去的劳动人民。

生4:鲜花也可以看作是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像长城一样刚毅、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