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洁

〔关键词〕 古诗词品味;标题;注

释;题干;词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9—01

一、品味标题

古诗(词)的标题往往是诗(词)的窗户,对理解诗(词)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标题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夜”,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雨”。

2.标题提示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送”,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思”。

3.标题暗示诗人的情感基调:如王维《秋夜独坐》的“独”,杜甫《恨别》的“恨”,柳中庸《征人怨》的“怨”。

诗(词)的标题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词)主旨的快速通道,能初步探明诗人的情感脉络,思路情愫,进而把握全诗主旨。

二、品味注释

我们离古人的生活环境已经很远,有一些古诗(词)在选入试题时加了注释。有的诗(词)需要借助注释来了解古人在彼时彼地的彼情或言谈举止,或风俗习惯,实际上,注释给我们理解古诗(词)搭了一个梯子,砌了一个台阶。例: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通过注释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唐末诗人。诗人目睹泾水周围荒凉之景引发了怀古伤今的感慨,因为泾水是渭水的支流,古属秦国,作者自然会想到当年秦国统一天下,场面何其雄壮,气势何其恢弘!然而这一切在历史烟尘中只有“古碑存”,看到泾水旋绕曲折,何其破败荒凉啊,触景生情,怎能不令诗人消魂哀愁而黯然神伤?而对苍山残雪,暮霭残阳,仿佛看到了自身所处的唐王朝的悲惨结局,行走在黄沙漫卷的道路上,令作者不堪回首。注释为我们理解此诗搭了一个梯子。

三、品味题干

题干即试题提出的问题,出题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题干(问题)本身就是理解诗(词)的重要信息。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居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题(题干):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其实题干中已经点明了这两点,只要我们稍作分析便触及答案的核心“同一机杼”与“司空为优”。

参考答案:同意。三句诗都善于状写景物,且都善于设喻,所以说它们“同一机杼”。司空曙的诗句之所以“为优”,是因为比韦应物、白居易的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个意象,大大加强了诗境的悲凉气氛。

问题(题干):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分析:题干“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独到之处,已提示我们,要关注“黄叶树”与“白头人”的关系。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悲景)和人的风烛残年(白头之人哀情)相类似。这样写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衬托作用。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品味关键词句

古人作诗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这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炼好一个字(词),可以使句(联)或全诗游龙飞动,生机盎然。一般说来,诗歌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诗往往是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安石),“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又”(杜甫),“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李商隐)。

有的诗(词)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而在一联或一句,能够以小见大,诗境与诗趣全出。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些句子或描摹,或抒情,或议论,无不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或诗(词)的意境旨趣,我们抓住这些句子,可以由一点(关键字句)突破而“鸟瞰”整体,再以这一整体认识来反观诗(词)局部的写作意图,也许疑窦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