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孝

〔关键词〕 情境;情趣;诵读;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93—01

一、知人论世,知人论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就说明了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注释及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知人论世,进而知人论诗,准确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如教学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南宋时期的时代特点——外族侵扰,国土沦陷,国人一心想着北伐中原,收复失土,因而爱国主义思想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诗词流露更多的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怀。2013年新课标卷Ⅰ中陆游的《鹊桥仙》上阕最后两句是什幺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幺样的情感,考生参照注释了解了词人闲居山阴的写作背景后,再知人论诗,组织答案就不难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文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在备课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影视图片和画面,展现诗词营造的情境,激发学生鉴赏诗词的兴趣和灵感。例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除了名家诵读之外,也可以播放邓丽君、马兰的演唱,学生会随着音乐的流动情不自禁地进入诗歌营造的情境之中。一节课下来,学生情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三、反复诵读,品味揣摩

反复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云:“诗读百遍,其意自见。”好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三点: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停顿、重读、语速和语调等;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例如,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同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用心听教师范读及名家诵读,把握朗读技巧,进一步体会诗歌蕴涵的感人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教师首先提醒学生要注意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所要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色彩,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品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析意象,领略意境

诗歌鉴赏中,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亦即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教学中应注重对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赏析。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通过九个生动鲜活的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旅图,营造了萧瑟暗淡却更见苍凉的意境,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羁旅之人的愁思。

五、把握诗眼,体会诗情

诗“眼”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我们提示诗人的情感、揭示诗词的主旨。把握诗眼,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美。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在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正如卢延让《苦吟》中所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炼字之妙。例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自”“空”二字巧妙地体现了丞相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对于炼字,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把握解题技巧。首先理解诗眼的本义,再探究运用的表达手法,挖掘诗句的深层含义,进而从整体上理解诗意。

编辑:刘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