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宪章

小张试着给自家的几棵榆树打了“吊针”,希望能延缓落叶。果然出现了神奇的一幕:四周黄叶飘零,满目悲凉,唯有这几棵榆树一片墨绿,生意盎然。又过了一个月,原本“傲雪独立”的榆树树枝断裂,树干歪斜,处境比周围的树木都凄惨。

其实,看似悲凉的状态的落叶过程也是一种成长。对于深秋的北方阔叶树木来说,落叶其实就是一种自然成长状况,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必须经历的成长锤炼。小张自以为是的勉强做法,看似“留住了树叶”、“留住了夏天”,其实却因为省略了不可省略的落叶环节而害了这棵曾经让人羡慕的榆树。

由此不禁想到育人实践,育人工作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其魅力恰恰是常常可以看到飘落在地的“树叶”——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中时时出现不可预知的“小插曲”、“恶作剧”,可能是吻合于预设的育人思路的,会为原本平淡的施教过程平添许多“精彩”;也可能是背离于原来设计的“线路”,会为原本应该精彩的高潮环节带来意想不到的种种“缺憾”,而这才正是育人实践的天然状态。对于育人者和教育对象来说,这些“落叶”同样不应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不可省略的成长。

“落叶”也是一种成长,要求育人者必须重新审视其不可或缺的“教育需求”。一是应该理性看待“落叶现状”。清醒地认识到育人实践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复杂工程,施教过程也应该是曲折多变、难以预料的。无论是“鲜花盛开”的理想季节,还是“满地落叶”的萧条时节,都应是育人实践必然经历的成长阶段,不可避免,也无须刻意改变。二是应该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教师应该明白自己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自己的施教工作也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小小环节。这个环节里自己应该做的是准确把握孩子在“落叶”、“散叶”、“开花”等不同成长状态下的实际需求,斟酌好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处处谨慎地顾及他们自身的独特条件,细心地研究他们在接受教育时的情感因素以及学习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让其在“落叶”状况下也可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落叶”也是一种成长,要求育人者必须格外珍视其不可多的“课程价值”。一是自然的“落叶”更可贵。育人实践学是一种多方参与、多种状况并存的特殊动态运动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还是情感的熏陶、品质的养成,都无法用一种方法、一个标准、一种途径去处理,都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天然”待之。科学地处理好“落叶”状态也是一门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程”,与其刻意遮掩,反而不如保持其实际状况更便于观察、研究、探讨、解决,及时有效地利用好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他育人资源,学会留时间、空间,甚至情感,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地参与机会,“落叶”也会同样被珍惜。二是自然的“落叶”更有趣。育人过程有起有伏,参与者参与的方式、强度、状态等也各有千秋,施教过程中不时落下一些“意外的树叶”,可以检验出不同的参与效果,也可以让参与者及时得到放松紧张神经的机会,其兴趣盎然才会得以持续。育人者的情绪也会随着施教进程有所波动,孩子对于不同施教环节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异,“落叶”的出现也是必然的。

“落叶”也是一种成长。每一位育人者追求“完美”的成长过程必须用“育人原理”为指向,必须用心珍惜各种“天然”的育人资源。深秋五彩的落叶成就树木成长的天然之美,育人过程中一些偶然出现的缺憾也应是孩子成长的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