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微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8—0066—01

微课程指的是时长小于十分钟,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知识量小,重点阐述某个知识点的小型课程。它主要有时长短,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储存、多次观看等特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 微课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设计特征

在高中生物微课程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为基础,将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使知识架构更为明确。知识的数量不可太多,包括传统教学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就可以了。知识的难度应当适度,要适合大多数学生,同时还要尽可能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二、 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用于课堂教学前。这种用途主要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浏览知识点网络框架、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微课程习题等。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再由教师总结,完成课堂教学。

比如,“分子与细胞”中“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教师可提前发放学习单,布置学生回家根据学习单中的要求观看该实验的微课程视频,在上课前提前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低倍镜转换高倍镜的注意事项,并完成相关练习。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到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步骤。因为实验课上,教师一般边操作边讲述,但是教师的操作一般只能被部分学生观察到,一大部分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的讲述,下课后还得自己摸索;第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做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实验课堂教学。因为实验课堂上学生好奇心强,热情高涨,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总会不自觉讨论交流,这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个挑战。若让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程,课上教师简单导入之后就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管理课堂秩序,把控实验进程。更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只讲解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会占用部分上课时间,会导致学生实验时间不充足,使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 用于课后巩固与提高。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物的一大特点就是微观概念与过程多,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往往存在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等问题,微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度过这一“难关”。

比如,“分子与细胞”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是必修一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每一反应过程的场所、条件、产物产生混淆或遗漏,难以构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等。学生可在课后使用微课程构建植物光合作用知识框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反应场所、各反应阶段物质与能量的变化以及各阶段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把握整个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再加以相关题目进行巩固,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与掌握。

三、 高中生物微课程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微课程的制作与讲解一定要和学生的身心特征相一致,教师不可主观省略一些教学环节,因为任一教学环节的忽略均有可能让学生感到迷惑而影响学习效果,进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师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应当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不可由于制作过程中没有学生便省去应该设置的问题。

3. 教师设计微课程的时候应当在每个知识讲解完毕后进行简单归纳,使学生形成整体的认知。

4.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加以追踪,应当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且给出指导建议。教师监督的方式应当不止一种,练习查阅、小组讨论、问题回馈均能够实现监督的目的。

5. 教师制作微课程的时候可设置一份“导学单”,让学生形成学习微课程之前先浏览导学单的习惯,进而让学生从整体上先对知识有大概认知,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知识。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