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学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71—01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它不仅是教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它搭起了“教”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自学、交流、展示和总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导学案的建立

教师在课前要把下堂课的导学案准备好,临近下课时把下堂课要用的导学案及时发给学生,给学生当作预习材料,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并且给学生留作业。在学生预习的时候,给教师的导学案“找茬”,把认为教师“遗漏”的知识点填在上面,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下一堂课上,教师会针对学生的导学案评优,看谁做得最好,并进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一份导学案才真正完成。这样的导学案不是由教师单独完成的,学生也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所用。

例如 ,“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导学案:

1. 什幺是秤?秤是用来做什幺的?

2. 1千克有多重?我们身边有什幺东西是1千克?

3. 课堂习题。

4. 拓展延伸。

这是一份简单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师应避免把导学案做得过分详细。导学案不是习题集,它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可以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在导学案上继续提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买东西,通常用的单位是“斤”。那幺,千克与斤如何换算就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提出或者添加的问题。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去找质量为一千克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对一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导学案的运用

1. 课前的情境导入。例如,教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图形呢?让我们一起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大家都能找出哪些几何图形或者几何体?看谁找到得最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情境引入过程,从身边实物出发,学生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本来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开始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巩固推新。例如,出示两道题:若三角形的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积;若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做完题,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自由画多边形,列出相关条件,求多边形面积,交给其他小组成员完成,看哪个小组会被难倒。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自由出题,不仅是对几何图形知识的复习,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次检验,学生由被动做题到主动出题,提高了学习热情,实现了主动探索,更是对本堂课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既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又保证了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真正寓教于乐。

三、导学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利弊

导学案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探索取代了教师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也顺应了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案的引入让学习变得有趣,也能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但是导学案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变成学生的习题集,本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却陷入僵化。导学案是按照教师的意图制作的,圈定的学生学习范围,无形中也会限制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所以在导学案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导学案真正实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有重要作用。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深入钻研教材,而且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应用。

(本文系“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4]GHB0114)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