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生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式”教学法;内涵;认知规律;

问题情景;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111—01

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喜爱的电视连续剧时,剧情经常会在精彩处戛然而止,让我们意犹未尽;欣赏长篇小说时,也会在我们入神处留下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电视连续剧也好,长篇小说也罢,无非是通过设置悬念激起观众或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猜测、思考后面的故事情节,接着通过积极地观看或欣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那幺,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能不能也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

现代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更要把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问题情境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情景,能感受到用“信息技术”解决周边实际问题的乐趣。

1. 通过对有关的趣味故事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注意力。

2.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例如,《word中表格操作》的“删除单元格”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T: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请学生一一操作。接着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单元格。

S:先选中操作对象,按“delete”键。

现象:表格却纹丝不动。

提问,这是为什幺?难道“delete”键失灵了?

T: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内容,然后再选中表格,再按“delete”键。

现象:“delete”键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

评析:“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设置误区问题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思维的品质。

3. 通过对作品的鉴别、比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如,《未来的我》与美术整合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T:出示几幅经过图像编辑与处理过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T: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演示照片合成处理,人物神态、动作不变,服装改变;人物的头像改变,动作不变。

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前几幅作品,它们分别给你什幺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想学老师变魔术的方法吗?

评析:通过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遵循学生智力,问题情景有效化

例如,在教授《计算机中的资源管理》的“文件夹和子文件夹”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的书包中经常放哪些东西?当书包装不下时你会怎样做?怎样整理?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整理书包”入手,开门见山地引出了本课的两个概念——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类似书包中的书和试卷;文件夹:书包。接着开始演示:打开“我的电脑”,打开E盘中的“王小明”文件夹,里面共有19个文件。

评析:把文件夹比喻成书包,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中学会文件夹、文件的相关操作,这是一种巧妙的教学策略,比较容易地突破了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以及三者关系的抽象性。

四、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1. 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问题式”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核心也是问题。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针对性,要点到“点子”上,然后才可能围绕主题,步步深入,最后达到目标。

2. 灵活性和新颖性原则。问题要新颖、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提问要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变化而灵活应用。

3. 因材施教原则。问题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4. 渐进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问题设置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问题间要有合理的铺垫和台阶,要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登高。

5. 凸显学生愿望和需要原则。设置的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问题的拓展性原则。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设置一些拓展性问题,以便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新任务的探究中。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