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玲

【关键词】 语文教学;范读;备读;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94—01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教师好的范读无疑是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因为范读可调动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引领学生爱上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的深处。但是,教师的范读并非拿书就读,更不是随口就读。如何做到有效范读呢?笔者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谈几种行之有效的范读方法。

一、充分备读

1.弄清字词含义,扫清读音障碍,正确解读文本。在正式范读之前,把每一个字的读音弄明白,意思搞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懂、读通、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及布局谋篇的妙处。若能将这些都了然于胸,朗读的时候自然信心满满,也能如行云流水了。同时,范读时还应注意隐性语言的配合,所谓隐性语言,是指教师的眼神、手势、姿态,以及身体各部位在表情达意时的种种表现。教师恰当地运用隐性语言,配上适当的语调语音,将会更好地展现范读的魅力。

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领略文本精彩。真正的朗读,一定是把朗读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都融于其中,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对朗读时的语气、轻重音做到心中有数,安排好范读的重点、时间、方式。不同体裁的文章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诗有诗的读法,文有文的读法,这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应该研究、揣摩。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二、精彩范读

1.范读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只要学生需要,教师随时即可范读

初读课文,范读有激趣之效,又有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功;课文感悟欠火候,范读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可让学生情感提升,又促使学生朗读水平提高;学完全文,范读可将文章的思想感情再次深化,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1)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进行感知性范读,可以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山中访友》一文,对于这一篇具有诗一样韵律和情怀的文章,作者丰富的想象只能在朗读中飞翔。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闪过,体验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和幸福。

(2)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在此基础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对课堂进行有效总结。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总结时引导学生感受志愿军是朝鲜人民的亲人时,当告诉学生14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烈火中的邱少云,用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还有牺牲于战场的毛岸英……学生为之动容。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全文,学生不难从“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等字句想象到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飞机、大炮、坦克、暗堡、机枪与鲜血并存,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肩击敌,血战疆场……

2.范读可以是全篇课文,也可以是重点段落,还可以对关键词语进行范读

重点段落朗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解决阅读的重难点,在课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中心有较大作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指导学生字斟句酌地朗读,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抓住表现闰土捕鸟动作的词语“支”“撒”“拉”进行品读,对描写闰土捕鸟动作的重点部分进行反复朗读,一个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有些词语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教师范读,可纠正读音错误;有时学生能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没有感受出这个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这时让学生聆听示范朗读,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能读出词语的情感色彩,还能体会用字用词的巧妙之处。

范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灵活采用扣词重读、结构停顿、角色模拟、上下对比等范读方法,对范读策略多总结、探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注: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语文教学中范读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6〕GHB1706)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