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一杯水; 一桶水;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2—0096—01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幺,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处理好“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笔者结合个人近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特别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喝水”欲望——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是主体,是关键因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喝水”的欲望,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教师给予的“水”再多,传授的知识点再多,也是事倍功半,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幺,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方式因课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爱”是一切的基础。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家庭的溺爱,一旦离开父母,走进学校,老师不只是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也充当着学生父母的部分角色,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长和知识阅历的丰富,才会逐步淡化这种关系。因此,只有热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学生才能喜欢老师,有了“爱”,才能谈担当、才能论责任心,才能说奉献精神,归根结底一句话:唯有“爱”,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因素,正如我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学家夏丐尊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要适时调整对学生的“给水”方式——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从人性的方面分析,“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在有的人身上表现得比较浓厚、强烈,而在有的人身上则表现得不太明显、不太突出,就如同一种饭菜吃得次数多了,吃腻了就不太喜欢一样,教学更是如此,这种好恶感在小学生身上尤为强烈。加之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当中最基础的学科,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密切相关,其所包含的内容在教法上本身就存着很大的变化、更新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的这种情感变化,在宜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师要深入浅出进行讲析;在宜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主角;在该点拨知识点时要点到为止,该强调的重点则需要重点使力;在教法上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结合不同学生实际,努力做到“一节课一个教法、一堂课一个方式”,通过灵活多变且新颖的教法打动学生的内心,调动学生的胃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因生而异施教、因课而异施教,防止教学方法千“课”一面、千篇一律。

三、要时刻保持“水源”的新鲜——教师的“充电”意识

要正确处理好“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除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喝水”欲望、采取科学的“给水”方式之外,教师还必须自始至终要注意保持“水源”的新鲜,努力做到水源不过期、不变质,不然同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学生。为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增量”。在这个知识更新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各类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教师尽快转变 “一桶水”的理念,增强“充电”意识,不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水活水”,只有不断“海纳百川”,才能“源源不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那种过去仅靠“吃老本”“凭经验”教学的观念,是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二要注重综合知识的“扩容”。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这就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懒于“充电”,满足于现状,仅仅拿着一桶“过期的水”给学生,将有愧于学生。尤其是当今时代的学生,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和使用信息化、数字化产品,体验着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这就亟需教师尽快转变角色,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要求,主动拥抱新技术,自觉接受新观念,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就会被自己的学生抛弃,就会被信息化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