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团体;情境教育;理念;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57—01

一、理念:从“直面训导”到“情境育人”

毋庸置疑,时下一些学校的班级工作“远、大、空”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就是:重理论上的单项灌注,而轻具体的体验教育;重个别谈话,而轻团体熏陶;重呆板的直面训导,而轻模拟的情境设置。对此,我们教师应该少一些理论上的直面训导,而多一些情境育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们的品性得到滋养、温润和锻造。

比如,有一个女孩子特别内向,课堂上不发言,课外总是一个人呆在某个角落发呆。面对这种现象,我组织了《原来,我也可以阳光起来》为主题的班级团体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二下午用10多分钟时间由一个组负责组织“轰炸”这个内向的女孩,当然是优点轰炸。

“优点1”:“你的字写得那幺好,为什幺不表现出来呢?”

“优点2”:“原来你夸大了自己的阴暗面,而有意遮蔽了自己的阳光面,其实,你尽可以展翅一笑。”

“优点3”:“原来你在家中,居然是一个那幺会做家务的人,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你。”

……

在这样的“优点轰炸”中,这个女孩的心渐渐“解冻”了。的确,这样的“体验式团体”情境远胜于“直面训导”,远胜于“你应该阳光起来”的口头安慰,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课堂:从“单向灌注”到“以生为本”

一个好的班级工作,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不再是话语霸权的中心;相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或者活动的中心。师生一旦完成这种“角色转换”,必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而这种气氛,对于矫正学生的自闭、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无疑有着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面对艰难的选择时,我选择重生》的体验式团体活动中,班主任不妨可以进行以下设计:请你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如亲情、友情,但无论怎幺写,都必须包括“我和父亲”这两样。于是,学生们开始写了,有的写道:“我、父亲、水、空气、金钱。”有的写道:“我、父亲、食物、学习、母亲”……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始此活动的“下一半”:“人生总是有舍弃,现在因为某些原因,你刚刚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必须舍弃一样了——五项内容中只能保留四项,请慎重考虑。”经过一番“蹙眉、犹豫、不安”,学生们开始“舍弃”了,有的舍弃了“友谊”,有的舍弃了“食物”,有的舍弃了“成绩”……

这样的班级团体情境活动中,学生们无论“舍弃”什幺,教师都要求学生们说出舍弃的理由,尽管那些理由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连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但那毕竟是学生们自己发出的声音。而且,最重要的是,恰恰是这些看似矛盾但真实可信的陈述中,那些平时注重友谊的学生感受到了“心疼”;那些平时浪费时间的学生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那些对亲情不太在乎的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亲的重要……凡此种种,于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学生们的友爱意识、感恩心理和孝敬心理。

三、评价:从“终点评价”到“正在路上”

既然强调班级“团体”,强调“众生的力量”,强调在一个更大的场域内的体验和心理成长,那幺所谓的“终点评价”“统一评价”“标准化评价”就是要不得的,是应该予以摒弃的。因为在“团体”这艘大船上,学生们“正在路上”,正在“过程”中,正在“体验”中,所以,不需要“一言定之”,无需“终点”评价,而需要“在路上”的过程性评价。

1.评价应覆盖非智力因素,并着重看学生是否以此在思维、心灵和情感等方面得到了锻造和滋养。

2.注重“在路上”的评价。因为真正的成长并不仅仅是“摘到果子”,也意味着你的枝枝叶叶的抽芽、抽绿、抽穗和绽放等具体的过程。

3.评价应更注重学生体验式团体活动的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等等。

4.评价应更注重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心灵律动的过程?是否反映了学生们心理由“阴霾”到“天晴”中的点滴进步。

5.注重整个活动中的创新,提倡多种体验和探究,对学生们在活动中的多元解读,甚至跟成人标准、成人视角“较劲”的念头不能一棍子打死。

从“直面训导”到“情境育人”,从“单项灌注”到“以生为本”,从“终点评价”到“正在路上”,这一切如果做精做细,无疑会给学生们带来“正能量”和“正效益”。而教师应该是这一“精细化”过程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更新者,如此,师生才能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中创设出一片健康、灵活、博大的德育新时空。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