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关键词】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原则;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2—0064—01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精髓,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这有利于学生汲取优秀文化,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国学经典诵读实践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为相关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借鉴。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遵循的原则

1. 鼓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鼓励学生,切不可盲目地批评学生,尽可能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诵读国学经典,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自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鼓励学生主动诵读教师安排的篇目,同时还要自主选择我国优秀经典着作进行诵读,如此学生能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3. 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选择科学诵读经典的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诵读能力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取得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提升诵读经典效率的策略

1. 重视师生泛读,激发学生诵读热情。好的方法能提高我们做事的效果,教师要想在诵读经典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掌握形式多样且有效的诵读方法:(1)教师泛读。从我国的国学经典来看,大都属于文言文,这与现代文的诵读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小学生年龄小,因此也很难体会文言文表达的情感。若教师在教学中能以恰当的语速以及恰当的情感给学生进行泛读,那幺也能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诵读。以教学《春晓》这首诗为例,笔者以抑扬顿挫的节奏给学生们泛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们小声跟读,并于课本上标注相关的节奏,观察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的神情,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情感。(2)学生泛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中应在听取教师的泛读之后试着独自朗读。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出班级内喜欢朗读的学生进行泛读,且鼓励学生在自我情感的体验上适当发挥。在此之后,师生共同探讨朗读的学生情感是否把握到位,让学生在互评中把握自身对国学经典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开展诵读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加入国学经典诵读环节,其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起学生诵读兴趣,让学生从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年龄段以及诵读的内容为依据,开展富含趣味性的、有效的国学诵读竞赛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开展“千古美文”诵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歌表演赛等,让学生在玩、动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我国国学经典的趣味性。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诵读比赛,还可以通过物质奖励调动学生的好胜欲望。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中也能得到进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生在诵读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国学经典的熏陶,这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拓宽诵读渠道,提高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诵读模式与诵读渠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如,可以在班级墙壁或学习园地内粘贴诵读内容,增强学生对诵读国学经典的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以及良好的诵读习惯。学生在诵读初期大都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但是在长期的诵读之后学生会逐步体会到国学经典的魅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诵读兴趣。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国学经典的阅读内容,逐步增加学生诵读经典量,提高学生诵读效果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我国国学经典的作用。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表现力,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展现自我,形成良好的诵读氛围,互相交流优秀的经典,以此拓宽诵读渠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