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第四中学

高中数学学习最关键时期在高一,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原来是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佼佼者,可是高一还没上完就落伍了。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生学习困惑的成因及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数学语言抽象化

高一新生往往觉得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现实生活太远。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语言就有着显着的差异。依据初中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思维能力水平,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述的,加上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作基础,许多数学概念易于理解。而高一数学刚开始就涉及抽象的集合、映射、函数等数学语言,一时学生还不能适应。学习的梯度陡然上升,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数学难学,以至于产生困惑,挫伤了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因此数学成绩分化成为必然。

高中数学起始教学应遵循形象化、直观化的原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运用实际模型进行演示,与直观思维相结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如,教学“集合”时,不必以数学对象为元素而增加其抽象性,应该多列举一些以生活中的对象为元素的集合例子;用韦恩图进行直观解释,用数轴、坐标系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学生可试着改为列举法表示。因为列举法有着直观、具体的特点,它反过来能促进学生对描述法的理解。初学立体几何时先让学生用书本作平面,将直尺作直线,自制模型教具,多进行实际模型观察,对直观图与模型进行对照,然后用多媒体对图形分合演示,多方位动态呈现,逐步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实践证明,这种阶梯式推进教学,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知识容量扩大化

初、高中数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学知识容量增大了。高中新生单位时间内知识输入量与初中相比急剧增加,但内化知识所用时间又相应减少了,这对其来说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一数学学习,笔者认为初学阶段应严格控制好教学进度,不能为了赢得较多的高考复习时间,而加快教学进度,增加学习难度。在教学中,应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新知识自然地同化于原有知识之中。当新知识量过大时,学生记忆效果欠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促使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三、思维方法理性化

初、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初中时许多教师将各种问题统一格式化,形成思维模式。初中生惯用这种机械的、易于操作的定势思维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更理性化、抽象化,这必然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一蹴而就,这种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大一部分新生感到无法适应,故导致学生数学成绩变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当降低思维层次的习题,以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教材是用集合语言给映射、函数下定义的,而集合语言本身就很抽象。再加之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的内涵隐晦,学生很难理解,在此提出高要求是极不适宜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先从初中对函数描述性定义出发,对特殊函数中的取值范围先用集合表示,再给定义域、值域下定义,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函数在定义域和值域上建立了怎样的对应关系,诱导学生自己给函数下定义,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习惯滞后化

义务教育使初中生在学习上形成了依赖心理。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将各种题型加以归类,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寻求成功的路子。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家庭辅导必不可少。升入高中后,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套用的“模子”没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与之不适应,只能袖手旁观、督促学习。而学生长期形成的依赖习惯却仍未改变,于是学习上的困惑也就随之产生了。教师要想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必须做好思想劝导,阐明高中数学学习特点上的变化,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要求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进行前置预习、合作探究、随堂消化、课后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减少依赖性,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才能将提高学习效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