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教育效果的论述中提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幺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一样倒塌下来。”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个性特点、行为养成、学习习惯等方面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1]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教育,是一种系统、科学、普适、阶段性的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则更具针对性和连续性。两种教育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高度概括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今后家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2]。为充分了解家庭教育及指导需求现状,笔者按照“核心区域学校、其他城市学校、城乡接合部学校及农村学校”在某区分组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涉及辖区21所小学1-6年级学生。通过问卷统计显示,55%左右的城乡家庭均表示比较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说明该区一半以上的家庭对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较强烈,家长有意愿通过学习提升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方面,接近80%的家长倾向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专业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度、信任度和依赖度较高,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力尚不足。家校联系方面,有高达70%的家庭是由母亲与学校联系,联系的原因多为孩子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以教师要求后的被动联系居多,没有主动联系的意识。而其他家庭成员与学校联系甚少,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算完成任务了,主动联系沟通的意识淡薄。家校互动的方式多为学校单方面的安排,问卷数据显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多采取学校定期通知相关活动的方式,活动次数每年1-3次为主,每次时间为1-2个小时,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及时解决实际家庭教育问题的需求,且形式较单一,如讲座、专题家长会等,没有真正实现家校互通融合发展。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家校共育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儿童成长是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教育引导所实现的成人、成才过程[3]。面对颇有个性的00后、10后,很多任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常常反映压力很大,如果单单依靠学校有限的时间和教师有限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效果微乎其微。儿童个体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阵地的影响。在家庭中,儿童的个性特点和性格习惯初步形成;在学校里,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社会教育,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成果。实现家校共育,要以促进孩子成长为目的,以尊重孩子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和孩子个体的独特性为基础,促进孩子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完善,实现孩子个体的生命价值。通过家校双方努力,一方面能让儿童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另一方面也能让其在严谨、有序的学校环境中,体验教师科学计划和严慈相济的教学引导。

2.家校共育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推进。在现实中,部分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找各种客观原因,不做自我反思也不与学校沟通,矛头直指学校和教师,第一反应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问题,或是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授课方式单一等,来自家长的要求多,学校压力大且“众口难调”。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此类问题往往是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觉得已经尽到应尽的义务,把希望寄托给教师和学校,一出问题便推卸责任,矛头指向学校和老师。事实上,家长在做好学生衣食起居照料的同时,应主动助力学校教育,主动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现状,形成教育合力,发现问题及时配合解决。同时,家长要走进学校,亲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受校园文化,了解学校的核心理念,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多视角观察审视评价孩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客观、正确的引导,切实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进程。

3.家校共育有利于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持续性、针对性、多元性、全面性等特点,但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尤其当下,“4+2+1”模式的家庭居多,让很多孩子形成了自私自我的观念,熊孩子的“闹剧”屡见不鲜,这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经过完整规范的师范教育后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专业的学科素养,加强家校沟通时,教师可从客观的角度辅助家长合理地开展家庭教育。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从“家门”走进“校门”,多角度观察了解孩子,重新审视改进自我教育方式,进一步引导孩子成长。另外,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聘请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根据提前征集的培训需求“点菜送课”,为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锦上添花。

三、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

1.构建团队,专业指导家庭教育。通过问卷分析可知,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学校的家长在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方面都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如何有效创设家庭学习环境”“生活与习惯培育”“社会性能力发展”“文明礼仪习惯培养”“安全与健康知识”“如何增进家庭亲子互动情感”等多方面的指导。上述需求如果仅依靠学校的专任教师辅导,在专业性、实践性等方面都显得单薄无力。为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成员由大学教授、骨干教师及学生家长组成,多领域人士合力参与,能进一步提升家校共育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讲师团立足“孩子入学、家长入校”的理念,不断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讲师团职能,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等灵活多变的援助形式,常态化开设家长学校大讲堂,定期分赴各学校开展各类家庭教育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个案分析等方式,主要从家庭教育基本理论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针对个人成长关键期的重要性,讲解不同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阐述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不断推动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同时,依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讲师团专家可有效利用QQ、短视频等新媒体与家长、教师沟通,定期推送网络课程、视频链接以及文字影音资料等,让家长坐在家里也可了解到科学实用的家庭教育资讯。

2.打通渠道,家长参与共同治校。秉承“人各其美、和以共进”的育人思维,弘扬良好家风,积极传播和引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深度体验实践的平台,让家长走进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视角观察、评价学生,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家委会、家长读书沙龙、亲子活动、微信管理、家长开放日、家校生三级联动等制度,通过有专业特长有授课意愿的家长在学校课堂或实践场所开设“微课”等方式,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深化教师对家长的了解,确保家校融合有序开展。定期邀请家长推门听课、主持班会或队会等举措,教师可征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传达学校对家长和家庭的希望和要求,促进相互理解,打造育人升级版,下实家校融合“一盘棋”,推动家校教育“抱团”发展,擦亮家校同频共振“名片”,有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纵深交流,家校牵手协同育人。家校携手互动配合,共同促进家庭教育,共同教育引导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充分调研、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各学校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家校共育方案,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成长期待,形成教师、家长的共育策略。教师要加强家校沟通,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沟通技巧,尤其是年轻教师要提升业务素养,增强育人自信心,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加深互动,提升共育效果。学校在鼓励家长参与治校时,可通过开展“学校好家长”“最佳志愿者”等评选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到推荐环节中,在年终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将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一方面肯定家长治校工作,另一方面调动广大家长参与治校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研各校共育现状和需求,提供师资、资金保障,协调社会力量助力共育,做好服务工作。家长要通过多途径获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关键节点,及时与孩子交流,同时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共育项目,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家校互通互动的运行机制下,接受理念一致的教育,减少内心冲突,清晰认识自我,形成合理的自我期待,实现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