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摘

要]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社会正确的言论方向和焕发民族的文明精神,使人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中涉及许多关于“人”的思想观点,推崇“以人为本”、完成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启示做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关

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303-01

一、“人本思想”的理论概述

在人类精神自由发展中,“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思想发展要经过超越自然(神)本位和超越人伦本位以及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在超越自然(神)本位这方面,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神)的限制,并且开始重视人类本身,确定了人类的良好中心地位,拥有了相对解放。在超越人伦本位方面,个人相对脱离传统人伦文化的限制,重视个体价值和人身地位,具备个体相对的平等与解放。在“以人为本”方面,个体相对脱离自身的限制,重视个体的异化,在经常否定自身的环节中,使肉体与精神脱离,个体具有精神异化的相对解放。所以,“以人为本”是以人群为本位,但是脱离了自然(神)的限制,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以个体为本位,必须要求个体脱离人伦文化的限制,重视个体间的自由和平等,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为基本原则。人是社会发展的宗旨,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社会发展就没有意义。要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必须要确立人性化的标准,全面促进人和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人的全面发展能够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全面解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也是我国教育计划的理论基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一个完完全全的人拥有自身全面的本质,其中包括人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个性的自由发挥等内容。在教育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必须要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一)达到学生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必须先有需要,才会有生产。”人的正当需求是人拥有的一项权力,有需要才会有动机,动机才会激发人类去创造和实践。在实践的根本上,人类才能拥有新的要求,促使人类开发更加宽广的领域。在高校中要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就要先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在教育环节中充分把握学生特点,做到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以及自然能力与社会能力等许多各种不同种类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觉得,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全面综合地发展自身的所有能力,也包括思维能力。新时期下,教育事业中推崇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指的就是对各种所有能力的提升。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个性的自由发挥就是“人终于成为社会和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有个性的人才会具有创造力,有创造力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过渡,把大学生看待成能动的教育主体,引导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爱好和追求以及兴趣,为他们的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对他们进行恰当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人类的主体性具体分为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性,要把学生当做思想政治的主体,而不是单纯被灌输的对象,要肯定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思想教育环节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为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的社会负责。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观点,是哲学上对人所做的最高层次的研究,为我们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和教育人提供了帮助,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做好高校思想教育的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敢于面对当下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和判断力,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珂.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1):63-65.

[2]黄津.论孔子的人本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人”本性复归的启示[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95-97.

[3]罗双燕.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代思政启示[J].职大学报,2013(6):58-61.◎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