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红

[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岗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使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成为每个高校教师高度关注的课题。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胜任力的核心内涵出发,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以期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在求职就业和人生发展方面占得先机。

[关    键   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胜任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18-02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指导性论述,从而将“就业优先”提升到决定人才培养导向和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层面。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策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是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践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在深刻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胜任力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从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专业学习现实出发,潜心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努力实现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更美好愿景的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核心内涵

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是两个既有差异性又相互联系密切的概念。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结束学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对社会选择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而大学生的胜任力则是具有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职业品格以及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潜能。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可以确定,“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博士于1909年在其着作《职业的规划与发展》中提出,其狭义解释是获得最初就业与维持就业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可雇佣性”;广义的延伸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重新选择工作和获得良好的职业评价。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麦克里兰(Mcclelland)于1963年提出,重点强调的是求职者具有工作岗位需要的素质(包括职业认同、个性特质、职业品格等)和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分析判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很显然,就业能力着重于就业过程中的社会选择性和适应性,胜任力着重于求职者个体与岗位要求对应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赋予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胜任力更多的内涵。更多的研究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胜任力,提出了大学生角色转变、由校园到职场环境转换、从学习能力向工作能力拓展的多元人才测评理论,更好地促使大学生立足职场、勇敢地应对职场的竞争与挑战,为在职业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技能、心理、人际等方面的充分储备,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与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的高效对接。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醇厚职业知识素养、扎实职业技能功底、崇高职业实践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这就决定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而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路径与策略的探索,是高效培养社会岗位适应人才和推动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出发点,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教育

古希腊哲学思想先驱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对于实践而言,意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决定性引导。刚刚入校的大学生,社会和职业阅历浅,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深,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需要缺乏必要的了解。要使学生真正适合社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我们必须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出发点,遵循意识决定实践、思想决定行动的客观规律,从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职业思想、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职业追求。首先,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职业意识教育和求职就业技能技巧训练。其次,采取专题讲座、案例视频播放、典型事迹推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加深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求职就业的内心共鸣。最后,注重课程教学与就业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公共基础课教师还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教师,都应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求职就业要素,发挥自身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渗透就业意识教育。

(二)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基础,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胜任力提升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的强烈意图,是高职院校优化以就业为核心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就业优先,落实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高度对应”的基本原则,在全面掌握社会专业人才需要和学生专业学习状况的前提下,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和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审视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要标准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专业实践模式、职业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高度吻合。为了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方案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明确当前社会岗位的人才需要,还要分析今后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社会发展中的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给学生指明未来自身的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三)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导向,引领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明确了事物发展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就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确立了学生个体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主观愿望对其职业人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此,高校教师,特别是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且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导向,引领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个性优势和相对不足,发挥特长,规避短板,在思想深处形成稳定的职业发展愿望,并以此为目标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如对我校影视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结合自身特点,在专业文艺团体音乐表演、地方文化馆(站)音乐活动组织编排、中小学音乐教学等方面作出未来的职业选择,根据选择制定专业学习、技能提高、职业发展的系统规划,使学生的职业人生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由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认知的不断变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客观实际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以求更好地实现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人职匹配。

(四)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目标,完善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评价是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标准的,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教学是基础,实践是关键。对终将走入社会就业岗位的大学生而言,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目标,配套和健全实践实训管理,完善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是巩固和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不可或缺的途径。在校内实践实训中,教师要以社会就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尺,通过小班化、特色化的技艺传承教学,突出岗位操作技能、技巧和优良从业品格培养。如在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学生的音视频制作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音视频制作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对滤镜和蒙版、标题和字幕特效、多视频素材的无缝衔接以及绿幕抠像、3DULT等特技特效应用自如。在校外实践实训中,教师要抓住学生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的有利时机,指导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员工、技术能手和行业标兵结成师徒对子,让学生在顶岗实训中真切体会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亲身感受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激励学生自觉地把岗位操作规范、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实践实训中。

(五)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大力倡导高校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这就使得深化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提升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为核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1)校企合作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2)建设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建设成工学结合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在技术培训、实习实践、新技术开发、校企双导师等方面的互促共赢。(3)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通过开设短期课程和专题讲座,传达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期待。企业接纳高校教师顶岗锻炼,感受学校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异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与社会就业岗位技能素质要求的无缝对接。

三、结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体制升级转型的关键期,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提升,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道德精神,为“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计划提供优质人才储备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应清醒地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改革和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实现大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职场竞争力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永惠,范玲.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2]宋波,王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调查研究[J].河北企业,2015(1).

[3]王敏,赵修文.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4).

[4]赵瑞雪,纪淳.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J].商业故事,2016(6).

[5]凌海蓉,郝慧,宋春泽.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传媒类大学生岗位胜任力调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