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摘           要]  高校舞蹈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特征。按舞种、层次都有其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面对舞蹈教学课堂普遍的集体授课制度,陈述该模式的现状,分析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利与弊,探索、创新教学过程中舞蹈人才的多元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舞蹈探究;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046-02

长久以往在常规教学理念、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集体方式授

课一直是舞蹈专业教学的固态模式,也是较为稳固的教学活动结构。时间飞逝流转,观念不断刷新,随着教育格局发展变化,教育理念推陈出新,教学活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规则细化与能力需求的提升,舞蹈专业在有序性和可操性的前提下应积极改革教学以适应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格局和快速发展

的社会环境。

笔者长期工作在舞蹈教学一线,从带领学生参加课外艺术实践和就业实习等工作的经历和体验来说,对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教学有一些思考与疑惑,写出来与教育同仁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课堂教学中我时常不经意思索几个问题:传统集体制舞蹈教学模式是否科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课程的实况进行创新?

一、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

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模式通常具有集体性特征,无论艺术专业院校、综合院校,还是高职高专中所有舞蹈专业课程学习都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人数、按比例进行集体或分组的教学模式。舞蹈专业集体性授课优点是合理配置师资,学生在教师授课中共同学习,相互对比、激励,适合基本功、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具有通识性、基础性、普及性的专业课程,集体模式中教师尽量关注每位学生,对知识点详细讲解,但由于人数多、时间有限,不可能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地具体指导每一位学生,只能采用举一反三、分组演示、提问归纳等方式尽量将知识点传授所有学生。集体模式教学对没有专业基础学生和专业比较突出的两个极端难免厚此薄彼,尽管优秀学生可以带动、指导和帮助一般学生,那对优秀的学生个体而言该如何发展、提高。面对传统教学,作为主导只能综合两者权衡度量,因班授课,调整内容、进度。综上种种,面对声乐、键盘、器乐等艺术表演类学科专业“一对一”“一对二”的小课教学模式而言,舞蹈课堂集体学习方式成为最节约“成本”的教育,是否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共性与个性

高校舞蹈专业分布于本科和高职高专两大教学体系中,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含共性与个性的相互依存,共性与个性的课堂显现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而呈现所占比例,课堂共性与个性问题也蕴藏着培养目标的问题。例如,基训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教授某个组合,首先讲解示范动作,然后学生进行模仿学习、练习,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体收到教师的动作要求和指令,而作为个体在理解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加入自我的思维处理优化,这种情况下学生共性中包含个性,共性比例大,个性比例小。而剧目排练课中单、双、三人的舞蹈作品学习,技术技巧课中因能力大小所掌握不同程度的技术,这些都是个性大于共性的课程。如何调节课程中共性与个性的比重问题,关注学生的个人职业能力养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因个人思维、条件、能力、兴趣因素的不同,集体授课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舞蹈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细观舞蹈专业课程特性与教学方式,也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集体授课。剧目排练与技术技巧等课程采取长期集体性教学模式不能凸显学生优势,不能激发表现欲,不能激活学习上进心,而且在群体授课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日渐消退,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选择,学生学习的兴趣、质量和积极性得不到提升,长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二)艺术实践中对集体授课的反思

通过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家、市、区的舞蹈比赛和艺术实践活动,我对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体会。每次接到比赛通知,秉承锻炼教师、培养学生的宗旨迎接挑战,但对高职类并且没有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能晋级比赛并在比赛中如何得到好的成绩是教师考虑的首要任务。每当这时,就要从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中选择舞蹈方向的学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技巧、舞蹈剧目、即兴创编以及文化知识的专项培养和指导。快餐式的专项培训可以取得暂时提高,但是进步微小,达不到期望值,还会打击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参赛者比赛前的心理窘迫感和惧怕感。

本人指导学生覃××在第四届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项目广西选拔赛中国舞项目获三等奖,同时到南京去观摩全国比赛,该生是音乐教育舞蹈方向的学生,由于招生生源、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自身条件问题,我们拼劲力气但结果不理想。指导学生黄××在2017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中国舞表演项目个人赛中荣获三等奖,2018年荣获二等奖。该学生是我校舞蹈教育专业的首届学生,能够得较好名次,除了学生的自身条件较好,与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校内外艺术实践有直接关系。

综合两种不同专业背景下学生参赛的经验可知,专业、系统地经过长期舞蹈相关课程的训练,学生面对比赛、演绎作品、表达情感、展示技巧等方面都会比较稳定,但是能否在专业基础上继续提高呢?这就是关乎高考生源、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问题,在生源与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请提下,必须从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中进行创新和提升。

三、职业教育下教学模式探讨

(一)1对X授课模式

舞蹈按风格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和芭蕾舞等,按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五人舞、群舞等。每一个舞种有其特定的舞姿、动律、体态、动作、呼吸和内涵,每一种形式在基于口传身授的传统教授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教学规律。1对X授课模式是基于声乐、键盘等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引发的舞蹈教学模式思考。“1”代表教师,“X”代表学生数量,但是“X”的数值最好规定在3人以内,这样才可以体现1对1、1对2、1对3的教学作用与效果。北京舞蹈学院在剧目排练课程中进行双人舞教学,中央民族大学每年进行舞蹈拔尖人才选拔、培养与验收。这些课程设置与培养办法都有助于为国家、社会培育优秀人才,也让教师在教学中更细致,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人觉得这样顶级、专业的院校开设这样的课程理所应当,地方本科、高职类院校如此效仿会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请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从中国音乐学院到地方艺术本科院校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声乐、键盘和器乐的上课模式是否和舞蹈相同,声乐小课之外还有合唱指挥这样的集体课程,我认为在舞蹈专业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采取小课的教学形式是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的,也是比较合理科学。

按照“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舞蹈实践类课程比较适合采取1对1或小组模式进行教学,但基于优化教师团队、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采用集体制授课来进行部分课程教学也未尝不可。我们不推崇所有课程都实行1对X形式,也不要求全部学生进行1对X模式学习。剧目排练和技术技巧从独、双、三舞种的个体角度需要学生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肢体的用心诠释和专注的表现力,从而需要针对性指导学生,让学生的优点释放,能力提升,突出个性,展现不同,凸显专业化与职业化。在进行此项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借鉴中央民族大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每年的选拔、培养、验收来筛选和淘汰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人员名单和名额,做可持续的教师、学生、教学三位一体的循环监督培养人才模式。也可以效仿中央民族大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各校专业特点单独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的就是培育优秀的舞蹈职业人才。

科学规划、精准教学的“1对X”教学模式和近年来流行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概念基本相同,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延续与创新。其内核重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个体意识的能动性,挖掘、发展和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优势,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我学习、管理、检查、反思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激活学生的内心活力,最终达到学生要求学习、发展、提高的内心需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完全教授动作,在时、空、力的作用下解读舞蹈文化、动作本质、符号象征以及情感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科学性、逻辑性、民主性。

(二)导师小组制教学模式

导师小组教学模式在统一的教材、课程、考核标准中弥补对学生个性的关注、重视与培养的缺失,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与发挥。可以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和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合理学习,提高效率;因组细化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技双能的专业人才;隐性规范教师的教学能力,旨在教与学严谨有序,多元创新,为学生制订培养计划与职业规划。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在“谁管理谁负责,谁指导谁负责”的前提下进行,让教师和学生齐心合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导师优势。

导师制教学可以借鉴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授课模式,选拔5人以内专业优秀教师对10%~30%的学生进行思想、专业、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分组指导、分组培养和跟踪学习。首先,导师选聘要思想端正、师德师风优秀、专业能力较强,如果本校教师不能满足条件,可采取外聘的形式进行填补,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优秀的青年教师组合导师进行教学;其次,教师通过学生能力展示进行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简介、教师口碑等形式进行互选。在导师小组制教学中教师要和辅导员积极配合并起到主动和引导思想道德、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作用。

为满足社会就业与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培养中更注重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标准,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学模式的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和灵活性。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向多元、归纳型向演绎型、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现代化等教学模式的不断衍变,舞蹈教学模式需要因时、因地、因况、因人而不断调整,这样才可以适应国家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对素质教育的期望以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艳虹,张康华,张艺,等.本科生导师小组制教学尝试[J].九江学院学报,2011(3).

[2]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小可循环筛选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15(9).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