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阳

[摘           要]  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模式都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因此寻求本土的创新一直是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国家经济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也需在经济模式转型升级背景之下积极主动推动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探索,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我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一些途径,以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化教育;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80-02

一、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各界人士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发展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一)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全盘引进还是本土创新?放眼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可以说各有所长、各有特点。虽然不同类别和发展阶段的制度条款、基础设施、社会态度会影响某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成功,但是一些欧洲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仍然被频繁介绍与应用到亚洲和非洲国家。

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美国等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上都较为先进,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是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放眼全球,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模式上都各有特点,我国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也是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对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是全盘引进还是本土创新,人们众说纷纭,结合我国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效果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找到能够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办学管理模式。

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确实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的情况下就很有必要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此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快速发展的经济提供匹配合适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枷锁

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一直处在探索中,还没有明确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在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下怎么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加明确的方法和途径。

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讨论最多的问题有两个: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以上说到的两个问题构成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改革的逻辑主线。从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开始,我国就对以上两个问题分辨模糊。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两者有着明显不同,如果是校企合作模式就需要积极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的积极融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理解不同,产教融合不仅考虑职业教育中的教育问题,需要将教育与当地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如果针对职业教育而言,还只是探讨的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必然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这种教育模式也很难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如果职业教育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应,办学的各级政府领导、校内管理人员如果意识到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双向互动的重要性,那么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获得一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人才。

二、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只有将办学模式和经济模式对应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在管理模式中遇到的问题。下面就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经济模式对应协调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进行分析,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美国职业教育模式,从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思路。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是与自身国家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快速且职业教育整体质量高,在分析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之前,先分析一下德国的经济模式,从德国的产业结构来看,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就是制造业,德国的制造业水平世界公认,德国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精密度高、复杂程度高,制造业的发达势必对员工的操作水平及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经济模式上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要求体现在不仅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求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以此来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从德国的传统来看,德国重视工匠精神,这也就从德育培养方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

从德国对职业技能人才市场反馈来看,德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在国家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德国对职业人才实行的也是高技能、高工资战略,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认可促进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具有综合技能、复杂技能的人才。在德国,职业技能人才有着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这也就促进了职业技能人才自身加强各种技能的学习,社会以及学生自身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从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来分析,德国的职业教育中的成本总共是由三方承担,即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在德国,针对职业教育所颁布的各项教育法来看,德国在职业教育法规法律方面建立了完整、完善的体系。

总之,德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同时从社会文化方面德国对职业技能人才尊重且为职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及自身发展环境,且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备,以上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美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典型国家。从产业结构形态来看,美国支柱产业经历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变迁历程。二战以前,美国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繁荣时期,但随后制造业不断外包,加之国内制造业生产与创新能力下降,导致其逐渐丧失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美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与德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与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美国的经济产业发展来看,其经历了由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变迁,随着二战结束美国的制造业不断外包,且随着生产设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依赖程度也逐步降低,这种随着美国经济模式的转变,美国的劳动者技能工人的市场地位就逐步降低了,从美国的低技能、低工资战略来看,美国的劳动者技能人才在整个经济产业中所占据的地位并不高。

结合上述经济模式的转变带来的社会人才理念的转变就导致了美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除了从经济发展模式来分析美国以外,还要分析美国的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理念,在美国由于实行的是单轨教育体系,所以他们并没有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分,而是采取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融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也就使得受教育者既学习文化课程又需要学习职业规划课程以便更好地步入社会。此外,美国在完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通过职业来进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适应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途径

当前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体现得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制造业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希望通过该战略率先实现制造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然而,需要理性地看到制造业竞争的关键仍然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但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给状况来看,似乎并不乐观。截至2016年底,技能劳动者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仅占5%。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我国制造业要想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有积极解决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现代化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出台并完善了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此外,政府还应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通过从经济效益、法律约束力等方面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促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对市场发展的预判能力,为市场发展提供所需的技能人才。从我国目前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来看,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一般都是知名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其他企业迫于经济效益分身乏术,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发展的持续推动。

(二)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突破思维限制

长期以来,我们对职业教育不重视,这一点在高考之后升学时体现尤为明显,重点院校选拔,最后剩下的分数低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这就给大众一种职业教育是面向学困生的次等教育的错觉;在就业上招聘单位更是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大量学生排除在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优势被弱化,这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社会地位高、工资高形成强烈反差;职业教育学校的一些管理者还存在着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没出路的这种传统落后思想,因此从招生、选拔、招聘等环节都一再弱化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从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社会录用方面都亟待突破和转变这种传统落后思维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全社会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唯学历唯人才,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沈言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8(9):217-218.

[2]郭兆红.智慧教育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动因、困境及出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76-80.

[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