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杰 施皓

[摘           要]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一条新路径,阐述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混合所有制类型,针对办学现状,提出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是高职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并结合改革的理论基础,从组建董事会、明确投入与成果分享、构建权力运行体系、建立监督考评机制、明晰退出与善后机制五个方面构建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运行机制。

[关    键   词]  混合所有制办学;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8-0044-03

“混合所有制”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度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多成果。在教育领域,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掀起了研究与实践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热潮。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吹响了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号角,部分省市随即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落实相关要求,部分职业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模式,开始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之路。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在探索实践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形成育人合力,如何进行绩效评价等问题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阐述混合所有制内涵,分析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现实诉求,力求找到突破口,从而构建运行机制,推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改革。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与形式

混合所有制是指财产权分属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混合所有制办学打破了政府单一主体办学的模式,企业作为另一办学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和运营管理,一方面保持政府办学的主体不变,另一方面让学校的办学走向市场,更具办学活力和竞争力。

高职院校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了探索实践,大致可分为混合资本共办学校、混合资本共建二级学院、共同投入建设平台基地等类型。共办学校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成为学校股份的持有者,充分增强了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社会资本作为投资方,具有一定的办学话语权,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所有制,可以同时兼顾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共建二级学院是在政府主办的框架下,让社会资本、企业资源参与到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的运营与管理中,以“企业学院”或“产业学院”的形态存在,投资方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定制化地培养人才,分享办学的成果,企业办学话语权相对第一种要弱些;共建平台相对来讲功能更单一,企业可以投入设备、人员、资金等资源,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等,在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领域与学校共管共享,这种模式落在一个点上,可以作为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的探索与试点。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现实诉求

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创新可以解决高职教育深层次的问题,可以整合政、行、校、企资源,提高办学质量。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源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显着特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合作的质量、广度、深度等角度来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仍未形成,政府是公办高职院校的主办方和管理者,企业习惯于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挑选人才,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度不高。混合所有制将企业定位于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真正做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发高职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表现

公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办学经费虽然稳定,但导致的结果是办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政府的指令执行,改革也仅限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机制改革尤其是体制方面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在办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内在动力,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必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就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激发活力,高效、精准地实施各项改革。民办高职院校多数的企业办学、社会资本办学,办学灵活度大、自主性强,但容易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偏离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优势将更加凸显,既解决了公办院校办学主体单一、灵活度小的问题,又解决了民办院校重利益、轻质量的矛盾。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现有的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虽然也有企业参与,但企业享有建议权,是否采纳还是由高职院校最终决定。在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也被邀请加入教学过程中来,没有发挥参与的主动性。混合所有制将决定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组建、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决策权,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规格,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最优化的资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理论支撑

跨界理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海因茨·霍芬斯贝格提出的,跨界理论的本质是整合与融合,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些特性与另一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发挥各方优势,增加资源价值,或者多方资源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独立体。跨界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跨界理论的应用就是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融合,打破传统的边界,进行无界化合作,从微观层面课堂与车间的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从中观层面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从宏观层面学历培养与员工培训的融合都属于跨界合作。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办学体制的一种融合创新,是职业教育跨界理论的重要实践。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的,约翰斯通认为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依据,从办学成本角度来讲,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需求方都需要参与分担,在成本分担过程中,哪一方获得的利益越多,支付的成本就越多,哪一方的支付能力越强,需要支付越多的成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政府投入的资本非常有限,无法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构建切实可行的、多方参与的办学体系,有助于克服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运行机制构建

混合所有制办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办学各个主体的利益和诉求,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组建办学董事会或理事会

混合所有制要发挥其优势,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相对独立而又符合投入方利益的管理架构,共办学校模式的应当成立董事会,共建二级学院模式的应当成立理事会,切实关注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行在董事会(理事会)指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由校长(院长)在董事会(理事会)监督下决定,管理团队具有充分的决策权。同时构建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学校投入办学资质、场地、生源,企业投入技术和项目,校、企共同投入资金、师资、设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做到产、教、研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创新多元办学体制、机制。

(二)明确双方的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

校、企双方在进行资源投入前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需经过权威机构的产权评估,再由审计机构进行成本、效益核算,最后签署符合法律规定、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合同条款,避免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留下隐患。在具体投入方面,需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标定位,以及涉及的人事改革和分配制度、办学机制综合性改革框架、合作的专业及规模、合作的年限、双方投入的资本数量和形式,在成果分享方面,明确利益分配的方案、合作成果应用分享的范围与方式等。

(三)构建企业化的权力运行体系

由于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导致了在权力运行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公办高职院校管理方式行政化偏多,大锅饭的痕迹依然存在。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的权力运行与管理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优点,在人事聘用与解聘、教师激励与处罚、考核定性与定量等方面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双主体”日常管理机制,从而实现管理高效率和高效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团队组建、实训平台搭建、培养成效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享有赞成与否决的权利。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达成深度产教融合,在办学过程中,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教学,对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聚焦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人才标准和规格,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将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岗位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中。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工程,将管理模式、服务理念、责任意识等企业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园氛围中展现企业氛围,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将企业文化中蕴含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德育元素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入脑、入心”,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效。在顶岗实习与就业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由企业工程师全程指导,并按照企业规范进行工程化培训和项目训练。同时,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对接,安排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或推荐至对口同类优秀企业,实现“对口、优质、精准”就业。

(四)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

校方与企业共同组建考评小组,以专业建设成效、用人单位评价、第三方人才培养报告等标准为依据,对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综合性评价,作为双方是否继续开展合作的重要参考,同时,董事会(理事会)对管理团队进行考核评价,监督考核管理团队的运行效益,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完善管理职能。

(五)明晰退出与善后机制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一种新创举,在实践过程中为了确保投入双方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各方利益不受损失或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必须建立完善的退出和善后机制。当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产生恶劣影响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时,必须触发退出机制,按照合同规定处理资金、设备、人员等已投入资产,同时恢复原有的办学模式,确保参与培养学生的权利和培养质量,避免产生纠纷和不良社会影响。

五、结语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多元化办学有利于激发办学活力,有利于整合多方资源,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在政策执行层面、治理机制层面、制度保障层面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磨合。

参考文献:

[1]赵东明,赵景晖.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6):45-46.

[2]李曾辉.混合所有制下高职院校“企业学院”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7(3):57-62.

[3]周小青,陈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3):24-29.

[4]俞林,崔景贵.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8):14-18.

[5]周桂瑾,俞林,顾惠明.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改革路径及现代治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2):21-24.

编辑 马燕萍

Mixed Owne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notation,Appeal and Mechanism

GU Wei-jie,SHI Hao

Abstract:Running a school with mixed ownership was a new way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mixed owne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mixedownershipwere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reform of mixed ownership wa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form,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ixed owne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constructed from five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the clear investment and achievement sharing,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oper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the clear exit and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mixed ownership;operation mechan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①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企业学院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2019SJA1188;主持人:顾卫杰);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9JSJG089;主持人:沈琳);2018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混合所有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模式研究”(2018-ZDSK-03;主持人:顾卫杰);获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苏教师〔2018〕12号)。

作者简介:顾卫杰(1980—),男,江苏海门人,博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管理。

施皓(1980—),男,江苏宜兴人,硕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