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金陵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南京211169)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思考

李 星

(金陵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南京211169)

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一次创业”的基础上,亟需凝固和继承先进文化、精心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提高核心竞争力。文章论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与培育大学精神的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

一、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着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斯克纳曾经说过:“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与重点高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发展道路上要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老牌高校又远远高于原有学校的新路,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精神,才能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1.有利于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要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尽快缩小和老高校之间的差距,首先就要发挥大学精神的“脊梁”作用,凝心聚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了“一次创业”的基本改造后,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如何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共同奋斗的精神和理念使全校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需要凝炼一种先进的校园精神,形成凝聚人心和整合意志的强大动力,推动全校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2.有利于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人才资源是办学的第一资源。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一所大学只有凝聚和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办学水平才有可能超过其他学校从而得到较大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合并而来,师资力量非常薄弱,虽然在“一次创业”的过程中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增强了师资力量,但是与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具备的师资力量还相距甚远,特别是引进了人才后如何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这就需要有新建本科院校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

3.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做学问的风气。大学精神“旨在诉求自由的理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永不停息的探索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都能从容应对[1]。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它能够丰富、完善、提升、纯净学生的气质、人格、情操和境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继而直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扩大较快的情况下,要保证人才质量稳步提高,除了因生存发展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紧跟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更应当培育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大学精神,使学生“精神成人”先于“专业成才”,赋予他们积极发展的心态,并使他们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内涵情操得以熏陶和升华。

4.有利于学校树立优良的品牌。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度[2]。世界一流高校之所以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大学所形成的大学精神中蕴含着信念的力量。正如说到巴黎大学,就想到“最富世界性, 又最具法兰西的民族性”这一精神;说到哈佛,就想到其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实施的“通才教育”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精神是其思想和灵魂,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和发展方向,因此,培养优秀的大学精神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优良的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增强影响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1.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塑造独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能科学地指引大学前进的方向,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办学理念也各有不同,而个性的精神正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塑造大学精神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办学理念这个核心,大力挖掘自身潜力,塑造培育出能反映学校本质和个性特点的大学精神,并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的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

2.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提炼新的大学精神。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是科学、伦理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是求新、求美、求知、求乐,是最终为大学基本职能服务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积累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形成高校文化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塑造这样一种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精神,既要在合并前学校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样和整合,吸取其精华,又要经过缅怀传统、反复讨论、提炼经验、睿智思考等过程进行创新提炼,围绕新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塑造培育出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高品位大学精神,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3.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塑造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3]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大学人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和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成长目标, 将学校的主要任务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科研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 将学校的办学导向升华为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成长追求,发挥学校每一位成员在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中迸发出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氛围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应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使师生成为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合作伙伴, 让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不仅是大学精神产生与培育的基本条件,也是大学精神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

4.循序渐进,统筹发展,培育优秀大学精神。任何精神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学校发展共始终。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中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切忌用急功近利的近视眼光和短期行为,也切忌只讲形式不求实效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有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言行不一致的做法。要把培育优秀大学精神作为战略工程,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发展的原则,在培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建设,又要加强制度管理层面的改革和完善;既要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渐推进,又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既要提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教师、学生的素质,又要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持之以恒地培育优秀大学精神。

5.吸取地方文化精华,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曾说,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它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4]。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催生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本科院校,根植于地域的土壤中。新建本科院校从建立、建设、发展无不不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深受地方的经济、文化所影响。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每个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每个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史、校情也迥然不同。这为地方本科院校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提供了先天条件,避免了地方本科院校趋同化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大学精神中更应与地区经济文化相结合,不断深掘地方文化之精华,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在使学校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引领辐射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它既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积淀, 也是未来大学的追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就必须精心培育与时俱进而又兼具传承坚守的大学精神,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引导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引导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1]仪垂杰.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N].光明日报,2006-10-28(7).

[2]邵书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35.

[3]张楚廷. 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62.

[4]董重转. 培育大学精神 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和谐发展[J].晋中学院学报,2010,(4):51-53.

(责任编辑顾冠华)

G647

A

1003-8418(2014)01-0108-02

李 星(1979—),女,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校报编辑部主任、讲师、硕士。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880065);金陵科技学院2012年度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立项(项目编号JIT-XSGL-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