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男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南京211816)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刘越男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南京211816)

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措施:杜绝学历主义,树立正确的学历观;完善研究生考核体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教育管理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得到恢复。其后,大学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递增。由于国家经济、政策、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先后经历了膨胀、紧缩、稳步和积极发展等阶段,现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小国逐步跨入了大国的行列[1]。以2013年为例,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53.9万,其招生人数是35年前的50多倍。这种规模上的扩大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讲求学历和注重能力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历和能力。学历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机遇。“考研热”的现象正是由于许多人想通过考研提升学历的“含金量”,从而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以谋求将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2.研究生生源结构趋于复杂化。在入学生源方面,以往的研究生生源主要是往届毕业生,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要求报考与自己专业相同的院校。而现在除了往届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应届生主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考研。有许多学生不再报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选择跨专业考研。在入学动机方面,有的是要求继续深造的;有的是为了回避现实的就业压力;也有的是为了改善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以此为跳板接受研究生教育,等等。以上种种动机反映了研究生个体间的差异,因而大大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3.研究生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2]。这种多样化能够直接反映研究生的教育规模,它主要是由研究生教育的服务范围、培养目标决定的[3]。根据学历高低不同,可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从获得是否毕业证书来看,又分为学历与学位研究生,等等。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快速发展并有了“量”的飞跃,但由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值得我们深思,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得到解决。

1.在观念上,只关注学历而忽视学力。一个人的学历高,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也会随之升高。在现实生活中,报酬丰厚以及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理想的工作往往“垂青”于那些高学历人群。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观念上认为只要拿到高学历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然而,学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学历在促使教育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的原本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看重文凭的作用,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实质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以至于一些培养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以研究生教育的学位、文凭进行投机获利的行为。

2.沿袭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由于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过于庞大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加上我国的教育文化偏重于“教”和“学”,导致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本科生教育的模式。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相当一部分教师学术水平相对较低,加上一些教材知识相对陈旧,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反映当前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此外,由于学校考核机制存在偏颇导向,使得导师对学生创新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上的缺陷导致了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以致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最终又重新回到本科教学模式的老路上来。

3.研究生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多数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管理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存在研究生院与二级学院分工不明、协调不力的现象,使得工作脱节、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招生录取、课程学习、学位授予工作由研究生院全面负责,二级学院在上述环节中缺乏自主空间,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研究生院由于需要负责处理大量的事务,因而容易出现管理工作的盲区。

三、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对策措施

研究生扩招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扩招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求与之相符的教育管理举措。

1.杜绝学历主义,树立正确的学历观。学历本身只是个人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在肯定学历的同时要正确看待学历,不能盲目地以学历高低来衡量个人的工作能力的大小。笔者认为,把好招生生源这一关是改善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当严格录取标准、择优录取,切实提高生源的质量。

2.完善研究生考核体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产物,其教育目的并不是而且不可能是要学生仅作为知识的负载者,而是要培养其本身对真理以及未知的渴望,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大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培养科学的品格,即诚信、勤奋、爱国等;其次,培养创新能力,即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等;最后,与科研相结合,即导师指导与个人努力相结合等。研究生教育要把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放在重要地位,使研究生能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当前,我国对研究生能力的考核主要以毕业论文作为评判依据。尽管毕业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但将其作为主要的评判依据却略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执行“严出”的研究生考核策略,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论文评审与答辩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促使研究生经过努力学习后达到规定的要求,而且还有利于端正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

3.增加研究生教学资源。由于连年扩招使得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条件满足不了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基础设施不全、科研条件不足、仪器设备匮乏等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基础设备、教学条件等外部环境方面的投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并对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合理支配,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改善研究生的学术、实验等外在条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好的外部环境。对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方面主要在改善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方面,即多媒体、实验室及住宿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培养质量上,即加强教学建设、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建设等,从而有利于保证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益。研究生管理的效益主要是指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活动中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投入、产出及其关系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力求实现以经济、合理、完善的投入来产出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利益(高磊等,2007)。首先,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效益。人力、财力和物力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学校统筹、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等各种经费,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奖助学金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效益。其次,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效益。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的倾斜力度。最后,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硕士、博士的培养比例。为适应学科结构层次的合理化,应建立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副导师的导师制度。

5.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为了确保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达到预期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依靠制度来提高培养质量。由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都是一般性的规定,具体落实还需要各个学院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详细的规范,因此研究生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研究生院和各个学院彼此间相互协作。笔者认为,应当以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创建与实施为契机,强化内部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监督,使各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推动研究生工作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要严格规范考勤制度,完善导师管理以及注重教学评估等,在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注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

[1][3]刘 鸿.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9~20.

[2]赵 勇.研究生自我心理保健策略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7,(6).

(责任编辑顾冠华)

G643

A

1003-8418(2014)02-0121-02

刘越男(1979—),女,河北承德人,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