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虎,刚志荣

(1.中国药科大学,南京 211198;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附属高级中学,南京 210007)

一、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上,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在学校里,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受师承关系、高校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等因素影响。

1.师承关系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创造力与学生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师承关系对创造力开发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1]。一方面,创造力较强的教师比较容易及早从人群中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这是因为创造力强的教师已经有了相关领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积累,经验丰富,能够识别出具备创造力基本素质的“千里马”。另一方面,具备创造力的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创造力相关知识、带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指导学生,培养出具备创造力的学生。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师承关系状况,发现半数以上的获得者曾经接受过“大牛”教师的指导。凡接受过“大牛”教师指导的人,其获奖时间比跟随一般教师学习的人平均提早 7年[2]。换言之,如果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中,教师富有激情和创造力,那么和缺乏这一特质的普通教师相比,他们更能激发他们所带学生的创造欲望,更能挖掘他们创造潜力。

2.高校管理理念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体现在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上。首先,高校是否具有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自身的管理理念是否具有创造力,学校是否具备创新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我国几千年的尊师文化营造了“一日为师乃终身为父”的一贯美德,然而,这种美德也同时造成了长期以来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师生模式。教师不但传授知识而且是学生习得行为的模仿对象,长期以来形成了权威和命令者的光环,学生是服从者,处于顺从的地位。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当教师在上课时出现失误时,敢在当堂指出错误的学生很少,只占5.5%。而这种现象明显反映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压抑了,这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3]。其次,高校的管理行为对大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是否平等上。在高校,从事管理具体行为的是教职人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平等的师生关系常常受到传统理念的约束。第三,高校管理理念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教学管理上体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完全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忽略学生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的的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所学专业或科目不感兴趣,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潘懋元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创造力的功能,“发达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多样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活力,昂扬着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进一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实现创造的可能性”[4]。目前高校中文化活动多系娱乐性的课余活动如迎新晚会等,可以促使学生充分交流,陶冶情操,而专业性比较强的课余活动如挑战杯、商务谈判大赛等,则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从而在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大学生创造力培养

1.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指学生更包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老师和学生直接接触的任课教师、本科生导师等。当前各高校学生都有一定的评价教师的权利,但实际上,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往往被用在高校师资队伍人事管理方面[5]。因此,与事实相违背,评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能促成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模式。相反,这种评教常常使教师感觉到被动,使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对学生的培养受到外在评价印象的制约,大部分教师都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6]。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评教模式,一方面,课堂教学能进一步体现民主、包容,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质疑,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能保护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师生通过互相讨论启发,使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高校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这三个方面。

(1)创新管理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实现学术自由,而实现学术自由的前提是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具备民主、平等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更重视人格的平等,摒弃传统师生等级观念。不迷信和盲从学术权威和书本,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遵循学术自由,鼓励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激发教师创造性研究的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激发下自由地学习与思考,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去,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主动从事研究工作。其次,要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民主和平等观念,要让学生拥有与教师相平等的观念。这样,才能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首先,高校要挖掘学生的主体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创造积极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其次,摒弃“填鸭式”教学,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鼓励大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引领学生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开设“创造力开发”相关课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增设“创造力开发”课程,届时创造学开始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大学教学大纲[7]。目前国内也有多所高校开设创造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旨在启发学生开发自身创造性思维,变被培养创造能力为主动开发自身创造力。

(3)学业评价模式革新。目前,国内高校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大多还是以“考试”作为检验手段,这种手段易于操作,便于评分,但应试模式从某种角度上确实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从导向功能出发,培养学生创造力就要从评测手段上进行改革,首先,考试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专业基础知识的检验可以采取考试方式,但是需要科学控制其所占比重;综合能力的检验则需要采取调研、设计或实验研究等方式。对学生的考试答案不应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因为唯一的标准答案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应当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3.创新校园文化的构建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个学校的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思维,首先要看这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否具有包容性。死气沉沉、单一的校园文化是很难培养出创造力非凡的学生的,因此,高校决不能忽视建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涵盖许多方面,包括师生道德修养的加强、多元价值观的倡导,以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8],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的参与,从学校社团中选出学生骨干,由学生带动学生,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具备创造力的活动。另一方面,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是现代大学和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创造力培养的前提,有创造性的、新颖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能够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提供一种宽容、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和教师们应当有勇气在反思自己的基础上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使我们的大学富有活力、生机和创造力,而不再成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羁绊。只有当培养的学生有活力、有生机、有不竭的创造力,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国家才不会丢掉前进的魂灵。

[1][2]刘 军.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管理因素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吴凤娇.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9).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93.

[5][6]魏 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

[7]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2,(5).

[8]束霞平.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