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友 刘国峰

摘  要:高校肩负着培育优秀人才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基于立德树人回答“怎么育人”“为谁育人”“培育怎样的人”等问题,还要在问题驱动下探索高效育人出路。“三全育人”为高校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可全程、全员、全方位地整合利用教学素材,使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本文探讨了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要点、思路以及手段,以期为高校培育更多声乐专业人才、完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声乐教学;育人体系;培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5-0120-04

“三全育人”以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为导向,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学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引教师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培育人才的核心,用新时代主流价值思想推动学生成才,注重全面增强人才的关键能力,提高教学实践的针对性,进而落实育人责任并完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当前有些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目标模糊、模式单一、体系欠佳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作用,影响人才培育成效。基于此,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育质量,探析“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的价值

(一)增强声乐教学的思想性

“三全育人”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渗入社会实践、知识文化等教育环节,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贯穿性,使正确的思想价值能指引教师育人、学生成长,基于思政开展实践育人、教书育人及文化育人等方面联动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三全育人”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文化育人思路,教师不仅能发挥声乐文化的美育作用,还能引领学生从声乐艺术历史文化中探索精神之光,把声乐作品的精神内核、音乐家的道德修养、声乐艺术的价值追求转变成学生品格、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塑造与优化的动力,加强声乐文化育人实效。高校声乐教师践行“三全育人”助其提高思想站位,增强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的自觉性,能在以知促行的背景下主动地引入思政元素,彰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思政全员、全程以及全方位的教育目标,这不仅有利于整合育人资源、项目及载体,还有利于高校建构有长远性的声乐人才培育体系。

(二)驱动声乐教学改革进程

“三全育人”打破了多领域共育的壁垒,课外、校外的资源得以涌入声乐课堂,这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实现综合改革目标。高校声乐教师形成跨界思维,颠覆思维定式,注重多元教育素材创新重构、外向发散、交叉融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审美、创新,将掌握的专业技能嫁接到声乐课程上,在融合中重构高效声乐教学模式,还可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声乐知识求学体验。“三全育人”理念点燃了高校声乐教师的跨界教育热情,在“声乐+社会实践”“声乐+艺术表演”等模式的驱动下聚拢多方素材,赋予声乐教学改革无限活力,达到助推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要点

(一)全员育人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办好教育需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员育人机制,使家庭、社会、政府及学校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并能在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过程中凝聚力量。高校具有系统化、集中化、持续性展开声乐教学活动的优势,声乐教师能主动地完成育人任务,做到价值指引、知识传授同频共振,同时用个人的声乐艺术修养、道德品行感染学生。家庭是学生认识、了解艺术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亦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家长要支持学生接触声乐艺术,家庭要优化声乐艺术文化熏陶效果,使学生能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启发、获得力量,拓宽眼界,了解更多声乐艺术理念,同时为学生基于主流价值观提升声乐艺术水平奠定基础。社会资源应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涌入高校声乐教学领域,公共服务机构、专业社会组织及其他的社会团体应一同汇聚育人力量,共享教育资源,携手搭建声乐教学空间,肩负协同培育优秀声乐人才的责任。

(二)全程育人

高校声乐教师要依托声乐专业人才发展轨迹及成长规律加强全程育人,针对不同学年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加大声乐教学的力度,同步渗透思政内容,使学生能在价值观念、道德修养、行为习惯较优的条件下学习专业知识,并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全程育人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四史”教育,渗透传统文化,输出主流价值思想,使学生能在爱国、爱党、敬业的基础上解析声乐作品内涵,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优化思政素养,这对学生创编价值取向正确、有思想内涵的声乐作品有益。声乐教师应将讲解基础知识、声乐作品鉴赏、乐曲创编、合作表演等视为声乐艺术文化全程育人的着力点,解决全程育人盲目、混乱、低效的问题,使学生能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

(三)全方位育人

提高声乐教学的实效性需各环节、各课程协同并举,基于声乐教学规律全方位育人,凸显声乐课的主渠道地位,持续增强声乐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及综合性,同时需有亲和力,以吸引学生在学习声乐知识的全过程接受思政熏陶,并通过探索发现,增强创造力、责任感等综合素养。高校声乐教师需把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提高思政内容输出的贯穿性,还要借助思政教育让声乐教学活动变得更有内涵、有意义,使学生能在艺术鉴赏、合作表演、探究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锻造品格、发掘潜力。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是学用结合,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表演、创作,继而全方位地增强其声乐专业素养[1]。

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思路

(一)理解“三全育人”内涵

从微观上讲,高校声乐教学需将思政、历史、哲学等教育内容嵌入课程;当今社会上的声乐艺术专家学者应协助教师培育优秀人才,加强全员育人;家庭、学校、社会需在学生成才的全程携手做好专业知识输出、专业技能培养等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心理、行为、思想、技能等方面全方位的进步。从宏观上讲,高校声乐教师需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将声乐课堂视为新育人格局的一部分以及“三全育人”机制中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师乃至校外力量携手推进高校教育发展,并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基于此,为了使“三全育人”背景下的声乐教学质量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师需从微观、宏观两大维度着眼解析“三全育人”的内涵,将“三全育人”与声乐教学切实联系起来,为教师基于“三全育人”培育优秀的声乐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加强顶层设计

第一,深入调研,奠定“三全育人”基础。声乐教师在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之前要注重调研,了解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现存问题,明晰发展趋势,探究综合教学改革规律,为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顶层设计奠定基础;第二,制度驱动,加大顶层设计的力度。高校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需在解析“三全育人”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颁布制度,指引声乐教师优化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思政理论以及先进教育思想,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个人的综合教改水平,声乐教师还需做好育人素材综合管理工作,确保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个性化成才的内容能各领域、各环节高度嵌合,真正发挥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作用;第三,文化建设,塑造声乐教学品牌。高校声乐教师需以声乐课程为核心,从文化熏陶、理论固本、思想铸魂、实践淬炼等维度着手塑造教学品牌,加强美育、德育并举,多维度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第四,动态指导,提高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质量。高校声乐教师需在全员育人的同时接受全员的监督,并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目的是及时回归“三全育人”,优化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效果。

(三)凸显声乐教学特色

“三全育人”虽然要求思政教育贯穿全程,但声乐教师仍应凸显教学特色,指引学生掌握声乐知识,解析艺术佳作,参与声乐作品创编、合作表演等活动,在观看声乐艺术表演、学习主题研究等过程中全面发展。因为高校声乐教学规划、资源、目标等方面存在区别,所以声乐教师教学实践应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经典的“三全育人”模板,亦不能出现“三全育人”浮于表面的情况,要将本校声乐教学特色视为全程、全员、全过程教书育人的动力,使学校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活动能个性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成为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

(四)注重评价与自省

“三全育人”驱动声乐教学综合改革,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能稳步提高,循序渐进地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教育目标,高校声乐教师要重视评价与自省。一方面接受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力量的监督,在此基础上给予评价,使声乐教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注重自省,可以在完成阶段性的声乐教学任务后剖析育人过程,思考“是否全过程渗透思政内容”“是否有效利用了校外、课外的资源”“是否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发展实况的同时亦关注其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等问题,获得自省结论,驱动教师进一步调整声乐教学规划,完善顶层设计方案,弥补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缺陷,继而不断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四、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声乐教学手段

“三全育人”是驱动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的一大动力,但在实操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阻力,并影响高校声乐专业人才培育成效,亟待解决[3]。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声乐教师需在基于“三全育人”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接受声乐艺术文化的熏陶,助力学生在美的浸润下健全人格、塑造优质品格、心理健康发展,掌握声乐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教师需把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置于本校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及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同时增强思政与声乐教学并举的自觉性、常规性,还要致力于成为高校长远育人格局的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当下的育人项目加强教学综合改革,确保声乐教学能扩大影响、持续创新、巩固优势,继而更好地培育能全方位成长的优秀人才。从中观的角度来讲,高校教师要将实现本校阶段性“三全育人”目标转化为教学综合改革的动力,根据本校的设计方案、管理规定、优质教学标准展开声乐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载体,通过破立并举拓宽“三全育人”出路,推动本校提高“三全育人”的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优化升级是高校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的抓手之一。高校声乐教师可实施“五导六心”教学模式,其中“五导”为宿舍导师、朋辈导师、校友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指导,宿舍导师是由师生选举出来的声乐专业素养较强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组织展开合作学习活动,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声乐教学目标,“六心”为倾心构造声乐专业人才成长体系、精心指引学生掌握声乐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关心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热心给予学生帮助、用心引领学生成长、贴心关照每位学生,使学生能在成才进程中得到教师全过程、全方位的帮助。高校声乐教师还可实施“五育融合”教学模式,在德育、美育兼顾的基础上加强智育、体育与劳育,一方面助力学生多角度接触声乐艺术文化,另一方面助力学生磨砺意志、优化品格、健全人格、发掘潜力。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启“声乐研学之旅”,到传统民俗音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徒步,在徒步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声乐艺术佳作以及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因素对声乐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助力学生思考弘扬民俗民间优秀声乐艺术文化的办法,使学生能积极创想,增强文化自信,肩负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向民间艺术家学习敢于创新、热爱生活、崇敬自然、吃苦耐劳等优秀品格,继而实现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目标。高校声乐教师亦可实施“师生四同”教学模式,动员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探究民族器乐升级、声乐行业发展、声乐本土化发展、红色文化对声乐艺术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同读“四史”相关书籍,从中获取声乐艺术赏析及创作的灵感,师生共同宣传优秀声乐艺术文化,组织展开校内声乐比赛或参与校外的社会性声乐大赛,继而在同行、同读、同宣及同赛的基础上,达到高校声乐“三全育人”的目的[4]。

(三)开发声乐课程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具有综合性,既要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贯穿性,又要适当地引入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助力学生赏析、创编声乐作品,有效增强学生的声乐专业素养。基于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开发声乐课程。一是树立生态协同意识,确保本校教师及声乐教师、校外的社会力量能共享、共建,整合碎片资源,以声乐教学为支点,聚拢育人力量,打造生态化的声乐课程开发平台,确保各地区、各院校的声乐教师均能取用教学资源,推动声乐教学综合性改革步入“全国一盘棋”的发展阶段。二是夯实数据基础,赋予声乐课程开发的智能性,通过对基于“三全育人”的声乐教学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得出有价值的育人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孵化新课程。为了做到这一点需高校各部门形成合力,消除数据收集、汇总、剖析与利用的壁垒,在数据融合的条件下探析声乐教学规律、短板、趋势及优势,并指导教师做好基于“三全育人”的综合性改革工作。三是注重文化驱动,把我国优秀的声乐艺术文化视为课程特色化开发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跨领域、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从多关联视角着手统筹利用声乐教育元素,基于“三全育人”持续推进高校声乐课程无界化、最优化建设。

(四)完善育人体系

只有增强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才能确保常态化地展开“三全育人”活动,基于此高校要将组织、服务、心理、网络、实践、科研等方面视为育人体系建设的支点,各体系保持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关系,以立德树人总任务为统领,在此基础上串联耦合,以解决声乐教学综合性改革现实问题为导向发挥有差异性的功能作用。以网络体系为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声乐教师提供有思想性、知识性的图片、视频等线上资源,同时为校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同课异构提供跨时空交互的条件。为了使既统一又独立的综合性育人体系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高校需健全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培训机制、领导与监督机制等,确保各体系始终有活力、能起效,在此前提下助力高校声乐教师探索更多可施行、能推广的人才培育模式[5]。

参考文献:

[1] 张凤翠,邬志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22(04):265-270.

[2] 肖忠优,范玲俐,邵新蓓.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255-256.

[3] 章翔.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基础与践行路径[J]. 体育学刊,2022,29(01):118-123.

[4] 严明,潘志娟,蒋闰蕾.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61-63.

[5] 毛现桩. “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群的价值意蕴、建设现状与路径优化[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1):115-119.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