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媛

摘 要:在新课标全面落实过程中,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也出现了较多新的理念与方法。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中以后,不仅能够较好丰富学科教学的元素,同时也能够显着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带动学科教学进入新的格局。本文先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接着从挖掘初中历史教材、导入传统美德故事、创设丰富节日活动、结合文学作品鉴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合路径,给初中历史教学开展高质量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文学作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7-0152-03

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在新生代群体中的认同度普遍不高。目前,我国已经充分关注这些问题,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初中历史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比较丰富的,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并做好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就可以取得显着的教学成效。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融入效果。本文结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践,谈一谈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方式。

1.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现阶段很多初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都有所下滑,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初中学科教学的改革与调整,推动传统文化元素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初中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是比较紧密的,两者高效融合以后就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弘扬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明确自身的这些使命,加强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内容的交融联动,有效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

(2)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所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求教师加强德育教育环节,培育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相较于其他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感悟各类人生哲理。事实上,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如果能够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这项功能,就可以使学科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可以较好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拓展。但是当前部分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把握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的切入点,导致传统文化最终起到的效果比较一般。本文结合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多个角度谈一谈传统文化的具体融合方式,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质量。

(1)挖掘初中历史教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初中历史教材中拥有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如果教师能够深层次挖掘课本教材,就可以较好提取这些元素,并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经常出现民族文化融合等情况。依托这些元素,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专门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感知古代不同朝代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时间线宏观看待民族文化的演变。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就可以得到显着的提升,从而形成较强的文化意识形态与观念,在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在具体提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学科教学任务的联动性,实现两者的平衡与交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显着提高学科教学效率。

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到盛唐时期,感受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与渗透。唐王朝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高的,唐太宗被周围国家尊称为天可汗,同时唐朝的文化也在周围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外,周边地区与唐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了自身经济建设与发展,也接收了丰富的唐朝文化,比如唐诗等。与此同时,唐朝时期对外开放度非常高,并且统治阶级也频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这也使唐朝内部维持了相对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提高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韧性。

在“明朝的灭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当前网络上热度比较高的“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话题,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朝和清朝都不属于华夏汉族,两次灭国导致华夏文明出现断层,但这种观点实际上不准确的,从中华文明的角度来看,华夏文明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并且在历史发展中也表现出了较强韧性,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国家。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探索,并在讨论结束以后进行总结,带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明,感受华夏文化的魅力。

(2)导入传统美德故事,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

我国上下五千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美德故事,这些故事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学科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引入一些传统美德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元素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具体导入传统美德故事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依托核心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传统美德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进一步强化传统美德故事与历史课堂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考虑适当引入一些德育元素,使学生在传统美德熏陶下可以获得自身道德修养的显着提升,能够自觉规范约束日常行为,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除此之外,传统美德故事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时代背景,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探索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面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建立过程,引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各国抵抗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但由于路途遥远与复杂,张骞被匈奴俘获关押十年,在逃脱以后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在归来的时候又被匈奴抓住关押一年多,最后趁匈奴内乱之际逃回汉朝,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地区的详细情况,这推动了抵抗匈奴战略方针的制订,同时也给丝绸之路的建设带来了卓越贡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张骞出使西域的影视作品,将其制作成为微课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张骞的处境,提高他们的代入感。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坚韧的品质,并且在异国他乡也时刻不忘祖国,被困的情况下依然寻求一切可能的机会继续完成任务。这种家国情怀和品德修养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张骞的故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汉朝时期经济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对丝绸之路建设前沿事件的掌握水平,还可以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创设丰富节日活动,推动学生的文化体验

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单单依靠理论教学环节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还需要融入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体验。这样,初中生就可以更加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效果。在具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从节日文化入手,结合历史学科知识点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设计这类实践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也可以考虑跟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联动与合作,形成教学合力。比如,历史教师可以跟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共同设计一些传统节日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立足于时代背景理解历史知识,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层次渗透。

在“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教师就可以开展传统节日的调研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时间里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以及不同传统节日的特点。这里教师可以选择设计分组作业,将班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并选定八个传统节日,具体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组内成员需要调研传统节日的真正起源以及传统节日在不同朝代的表现和演变,并思考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完成小组作业的时候,学生可以将搜集到的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呈现为电子稿、板报等多种形式。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也要积极开展组内评价等活动,展现每一个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贡献,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小组作业中。在各个小组都完成作业以后,教师还要组织不同小组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推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分享,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当前外来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并让学生发散思维,谈一谈传统节日在未来如何实现传承发展。

(4)结合文学作品鉴赏,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以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层次,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并开展一些名着品读、鉴赏等活动。承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以后,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并能够站在传统文化视角进行系统性思考,显着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把控学科教学的重点,提取文学作品鉴赏的核心内容,并压缩鉴赏的时间,避免对正常教学环节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这些学说的代表着作,具体有《论语》《道德经》《孟子》等。通过剖析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带领学生更加全面认识不同流派的思想内核。这里教师可以着重品鉴《论语》,探索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惠民政策的核心。在品鉴这些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一味批判或者吹捧某种流派思想,而应该立足于不同时代背景考量这些流派思想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散思维,谈一谈诸子百家学说在当今时代背景的应用价值,并在课堂环境中组织学生进行“百家争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这些学说思想的了解水平,深层次感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

又如,在“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引入名着《三国演义》的品鉴活动。部分初中生已经阅读过名着《三国演义》,也比较熟悉其中的经典桥段,比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温酒斩华雄等。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三国演义》的品鉴活动,可以显着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但是《三国演义》并不是史书,其中记载的很多事件都经过艺术加工,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开展讨论工作,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历史事件。比如,貂蝉在史书上并不存在、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并非诸葛亮、周瑜并非被诸葛亮气死的、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事迹是虚假的等。通过这些品鉴与讨论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避免将《三国演义》当成正史。

3.结语

综合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还是非常显着的,如果教师能过深层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可以较好推动历史学科教学的创新拓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切入点,并基于此完成学科教学的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深层次研读教材内容,并积极引入一些传统美德故事和节日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与体验水平。这样,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乔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知识文库,2022(04).

[2]朱志花.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03).

[3]李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J].亚太教育,2021(21).

[4]鞠长会.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1(27).

[5]潘月玲.传承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1).

[6]行冬梅,刘新宇.利用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例研究[J].历史教学,2021(08).

[7]魏秀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J].语文课内外,2020(19).

[8]朱柏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历史教学之浅见[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5).

[9]许红婴.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究[J].亚太教育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