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赫一 郑圣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1]。设计个性化作业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合适的个性化作业、设计高质量的特色作业,是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短视频作业的分类及意义

短视频作业作为个性化作业的一种[2],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作业目标,设计合适的内容和情景,要求学生以短视频形式完成的作业。在完成短视频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进行知识迁移,并运用综合思维展现深度情感。短视频作业的浏览量提高、传播范围扩大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短视频作业内容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一)实验类

有实验要求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等)可以选择布置该类短视频作业,其目标为通过录制、制作视频,真实记录实验过程。学生需要在录制前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在录制过程中注意拍摄的客观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结论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视频剪辑,省略不必要的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环节、实验要点以及新奇有趣的实验结果。

(二)情境故事类

该类短视频作业可以应用于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学科背景、真实情景或热点情境下编排生动的故事情节。该类作业的设计目标可以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练习某种语言,也可以是学生围绕作业目标表达一定的思想含义、现象意义、历史进程或环境演变。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生活中的情境或热点事件中的社会情境或自己设置的仿真情境,利用故事的情境效应、幽默的描述、贴合的音乐和叙述,结合学科的核心素养,制作一个完整的或部分片段的情境故事段落、短剧。

(三)点评剪辑类

该类短视频作业一般用于发散型知识内容,设计目标为学生能够结合学科的核心素养探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或现象。作业的具体内容可以由学生利用已有的视频影视资料、发生的即时新闻热点事件等,结合具体的台词、剧情或背景,进行点评录制剪辑,最终以脱口秀、演讲、辩论赛、访谈等形式呈现。

(四)知识梳理类

该类短视频作业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设计目标为学生通过视频作业记录对知识点逻辑框架的认知和整理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点讲解、重点题目对比分析、制作知识框架、知识云图、立体模型等方式进行知识梳理。在准备、录制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认知、知识体系的建构会有很大的提高。这类短视频作业成果可以作为学生本人的复习资料,也可以作为帮助其他学生完善知识框架的重要资料。

(五)过程实践类

该类短视频作业一般用于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等学科。其设计目标为记录学生在学科实践中的完整过程,表现形式为实地考察、走访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在完成作业初期,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合理可行的实践方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将遇到的困难、尝试解决的方法、最终取得的成果以及思考总结等内容纳入视频作业中。

二、短视频作业设计模型

近些年,深度学习理论[3]在教育教学领域被广泛使用。该理论主要强调体现“学科核心”,完善“知识结构”,理解“学习动机”和能够“解决复杂问题”。深度学习理论目前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短视频作业的设计过程模型可以依据该理论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评价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图1)。高阶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框架。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展现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内容并进行挖掘创新。

依据模型,短视频作业设计过程如下。

(一)作业设计

在设计短视频作业时,教师需要明确该作业对应的知识结构、学科核心素养。由于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所以教师不宜选取过多的知识点,围绕一到两个知识点或核心素养、话题进行作业设计即可。作业的知识内容应避免有较大的计算量和很强的概念性、理论性。

根据作业目标的不同,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短视频作业类型。如果教师选择了实验类作业,就需要详细地整理实验的准备、过程和结果,尤其要确认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是否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由于学生一般无法独自完成长时间的连续拍摄,所以教师对作业的时长要求不宜过长,可以提出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如果选择情境故事类作业,教师设置的情境需要相对真实,或者符合客观情况,不要将细节完全设定,以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考虑到作业的分层设计。

(二)作业布置

由于初中学生对提取短视频作业的重点较陌生,所以教师布置作业时需要尽量细化视频作业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发放作业活动单,在其中强调明确的作业目标、视频时长、录制剪辑的要求和需要达成的效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作业模板或者在网上收集热门视频,将其作为示范视频在布置作业时播放,以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

(三)作业评价

在评价短视频作业时,教师既可以沿用传统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方式,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社会评价,即将短视频作业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视频平台,以点播量或点赞量作为作业的评价依据之一。

三、基于模型的实例应用

本文以沪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疆域与人口”为例,阐述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短视频作业的实施过程。

(一)结合短视频特征的作业实施过程

1.设计作业

这是短视频作业实施的第一步,设计过程如下:

(1)选定作业目标。该章节是初中地理中的一个独立章节。教师可以在选取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设定四个作业目标:识记我国省级行政区域、识记我国少数民族、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分析少数民族的文化景观与该区域的联系。

(2)选择合适的作业类型。根据设定的作业目标,关于省份和少数民族的内容比较适合设置情境、创作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将省份和民族结合,设定我国某省份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作为作业的基本情境,设计一个故事情境类短视频作业。

(3)选择形式和时间。由于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作业,所以作业任务量适中,视频时长在3分钟左右。

2.布置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伊始便提出展现省份的位置特征、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分析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要求。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家乡、出生地,或者感兴趣的地区、少数民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选择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所在地区之间的联系。

在本案例中,针对部分学生制作视频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教师选择了网络热门视频“云南小伙说民族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作业要求添加了适当内容作为作业模板向学生展示。另外,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作业完成过程的建议(见表1)。

最后,教师向学生明确了作业完成时间。按照作业量、作业内容和学生完成能力,教师将本案例中的作业完成时间定为3~4周。

3.评价作业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根据评价标准选出部分作品在班级播放。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评价表对播放的视频进行评价。经过学生同意后,教师将视频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在截止时间查阅点击次数和播放次数。最后,教师汇总这三种方式的评价结果作为该作业的评价结论。

(二)高阶思维体现

教师在该案例设计中设置了生活和社会情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描述省份和少数民族景观特征的概念文字,通过查找资料、联想、知识迁移,转化成真实情境的内容、情节或故事,直观体会到在中国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真实情况,增强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

四、模型应用反馈与总结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部分教师短视频作业设计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值为0.936,说明研究数据的信度有保证。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提取。另外,KMO值为0.816,说明表格数据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完成用模型设计的作业后价值观得到了强化,这正是本模型在价值观方面的高阶作用(见表2)。

从综合思维能力来看,超过80%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完成使用模型设计的作业之后该能力有所提升(见表3)。

在“双减”背景下,个性化作业设计成为趋势。“3D短视频作业设计模型”的建立正是促进短视频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线教师可以布置更多的短视频作业,创作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短视频作业,以增大短视频作业的案例库,使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11-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 苟睿,陈晓慧,杨鑫.智媒时代的教育短视频:内涵、类型及应用途径[J].远程教育杂志,2022(6):103-110.

[3] 郭华.如何理解“深度学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9-95.

(作者徐赫一系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教师;郑圣洁系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