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领悟到好好学习、帮助他人的道理,从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加强。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这样的教学情况,给学生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并落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从而为地方课程教学的良好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小学教学 地方课程 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4.038

地方文化属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传统文化传承、素质教育愈加得到重视的社会发展新时期,地方文化的显着效用则会逐步彰显,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学习素材,在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方面会发挥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将地方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联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设置和开展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对事物的了解以及生活常识远远不够,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更是缺少了解。组织小学生学习地方特色课程,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节,使小学生从儿童时代就受到传统文化中优秀养分的滋养,以及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的熏陶,小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其情操会得到陶冶、心智会得到启发、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高,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也会得到提高。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以特色课程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唤起自己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了解兴趣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做事的前提条件。小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有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关注,会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在多角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化探索,能够为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弘扬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小学生都还不具备成熟的“三观”,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促使其在开阔知识视域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路线,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二、开展地方特色课程教学的探索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地方小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进行时,教师应当进一步突出学生作为知识探索者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而跳跃的特点。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综合发展。所以教师不能仅是结合自身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要着重强调学生本身观点的表达,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答疑解惑,使师生都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并组织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给学生小组布置讨论的要点。在总结划分环节,需要把接受能力强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划分到同一组,接受速度快、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自身的学习思路和成功经验讲给其他组员;把热情专注探索教材知识的学生与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的学生划分到同一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专注的学生,能够带动探索传统文化兴趣不高的学生。

除此之外,还需要作出强调的是。小学五年级课本第四单元的中心思想是“仁者之心”,再加上一些学生刚刚升到高学年,会感到些许的不适应,也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时常会感到孤寂。所以在“仁者之心”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给小组成员安排有关沟通合作的学习项目,比方说,小组成员的见解互换和相互的思想交流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活动主题和问题:“交朋友”“朋友的选择”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充分领悟《仁者爱人》的内在含义,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合作,进而找到有共同思想观念的朋友。除此之外,还需进行说明的是,在小组学习的条件下,不能在传统文化探讨中表现高度积极性的学生,在意识到其他组员能够通过良好互动进行高质量学习时,可能会被激发出好胜的天性,继而提高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2.充分利用地方资源

地方课程教学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对本地资源以及文化的发掘、融入、联合,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使地方课程教学更具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形成深刻长久的记忆和领悟。山东是孔孟之乡,要注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所以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儒家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化探索。比方说,在《君子怀德》的教学环节,教师就需要在课前采取所有可行措施收集能够表现君子怀德思想品质的古人事例,或是带领学生去参观事例发生的区域,比方说,名人故居和博物馆等,与学生共同去到这些场所参观,并且在参观的同时,把课本内容和故事进行联合为学生讲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比方说,在《动心忍性》《勇且有义》的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家规家风”的题目,促使学生在现实活动中观察自己家庭中的家规家风,而学生在与家庭成员进行良好对话时,便会进一步明确本家的家规与家风,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与家庭成员增加交流,也能够进一步深化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还能够从中发表和总结个人观点,以此在强化地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良好传承和传播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通常来说,小学生不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阔的知识视域,因此在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环节,也就难以保证对课本中的内容做到充分领悟,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下降。而且从传统文化教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环节基本上都是面对文言文,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环节基本上面对的都是白话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会对传统文化教学造成很大影响。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了解到文言文浅表层面的含义,未能充分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就可能导致教学的成效性无法达到预期。所以,在地方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多元而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利用媒体技术设备的优势,激发学生好奇的天性,迎合学生形象化思考的特征。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环节,需要借助趣味性地方特色元素的融入,营造既活泼又不失严肃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在给学生讲解难度相对较高的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就需要在制定教案时,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之后在课上教学时,找到合适的机会呈现给学生。

比方说,在给学生讲解《恪守中道》《中庸致和》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整体状态,进行细化讲述,教师要缓解教学压力,保证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渗透,强化教学的快捷性和成效性,教师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具有紧密关联的故事。教师应先向学生展示一次动画或视频,促使其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的领悟,动画片是符合小学生喜好的一种教学形式,运用动画片进行教学会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动画内容进行全面掌握,也会为学生高质量学习传统文化提供有利条件,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信心。在具体的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化探讨,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始终结合动画片内容,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逐步领悟,进而达到强化教学快捷性和成效性的目的。

4.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赛事活动,也可结合课文内容导入传统文化的故事,鼓励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再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下,为保证深刻记忆课堂内容,专注于角色表演,学生也会对地方课程教学的知识进行充分应用,进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专注力的目的。比方说,在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赛事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申请参加,每一位在赛事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都会受到教师的物质奖励。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新奇的奖品是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赛事活动的直接因素,赛事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提供有利条件。为保证在赛事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学生都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温习,对以往接触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进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技能都得到明显加强,教师就需要在给学生布置内容的过程中,先设置难度稍高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赛事活动的初期,就不能很快地领悟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然而,应当考虑到的是,学生处于赛事活动状态,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高度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使学生对赛事活动内容形成深刻的记忆,如此具有高难度赛事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有效培养和加强学生专注学习意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开展赛事活动时,学生所面对的都不是教材中的包含,在与其他选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意识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领略到其他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意识到本身在相关学习环节上的亮点与缺失。由此可知,赛事活动内容的丰富设置,能够为学生沟通和深化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不会涉及大量资源的投入,在强化学习快捷性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项目更加多元,从而强化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成效性。

5.国学经典的融入

五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高年级,比四年级成熟了一些,掌握的知识更多,也就更有主见一些,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那么家长和学校就有必要为其灌输正确的思想,让正能量占领思想的主阵地,所以进入五年级之后,学校要开设国学经典赏析。国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国学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精神底蕴、传统美德。从精神层面来看,弘扬国学可以使人明辨人伦、懂得礼义、规范行为,从而加强对国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国人道德水准的提升。通过认真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可以用来开展活动的国学内容,分别是:《三字经》《千字文》《二十四孝故事》《增广贤文》《论语》。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每天课外抽出20—30分钟高声朗读相关内容;在课上去领会经典中的精华对人们思想的启迪和影响。在专题学习中,学生要理解父母的艰辛和教师的用心良苦,诵读“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杜绝浪费,诵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国学经典名句,让学生从中领悟“勤俭”,珍惜劳动成果。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珍惜时间,要在最好的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明白诚信的重要,明白诚信对个人修身立本的重要性;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谊的珍贵、懂得文明礼仪……通过将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年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诵读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闪耀着至理名言的《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多数同学能够爱护公物,珍惜学习用品,在生活中也能体谅父母的难处,不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尊敬教师、孝敬长辈的同学多了,不懂礼貌的少了;认真学习、互助互爱的同学多了,学习马虎、不团结的少了……他们的行为更规范了。而且那些爱读书的孩子的精神世界既充实又丰富,他们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谈吐也变得高雅,学生身上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苏轼诗中的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学教师需要在充分明确地方课程教学现实作用的基础上,汇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及凸显人文精神的内容,逐步作出探讨和优化。也就是说,地方课程教学在具体开展时,不仅要赏析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将经典文化与课程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在学生了解经典的过程中,要促进其充分领悟勤俭、敬人、助人思想的内涵,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也应当逐步提升自我,把地方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强化地方课程教学的快捷性和成效性,提高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专注力。

参考文献:

[1] 杨振亭《传统文化与生活:乡村小学的一体化德育课程开发》,《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第4期。

[2] 杨振亭、于水霞《立德树人背景下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探索》,《现代教育》2020年第11期。

[3] 张淑贤《践行地方课程 提高学生素质》,《天天爱科学》2016年第18期。

[4] 张坤《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运用探讨》,《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第22期。

(吴卫卫,1986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垦利区人,大学本科,初级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地方课程、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