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萍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传承创新和文化自信。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从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渗透途径以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06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小学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更应该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倡传承创新,注重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1.传承创新: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传承,更强调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体现在对经典文学、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形式的重新诠释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首先表现在对经典文学的现代演绎,在新时代,人们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思想和价值观,这种重新诠释不仅有助于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诗词歌赋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新时代经历了变革,现代诗歌通过融入当代社会的元素和情感,使传统的诗歌形式焕发出新的艺术风采,这种现代演绎不仅让传统诗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也为其赋予了时代的内涵。

2.文化自信:传统价值在当代社会的持续影响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信仰,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的动力源泉,这种信心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传统诗词歌赋等形式,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建立起对这一文化传统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入讲解和讨论,学生能够在思想层面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文化传统的信仰。此外,文化自信的培养也能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引入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并在行为中体现出对传统价值的信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1.培养国民身份认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国民身份认同的深刻塑造。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强烈的国民身份认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是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瑰宝,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传统诗词等,能够深入感受到国家文化的博大和深厚,这种深刻的文化体验激发了学生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国家的过去,更能够理解国家的现状和未来,这种全面的文化认知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2.提升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领域,如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方面,学生不仅能够拓展知识面,更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和记忆,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人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承载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艺术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能够形成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3.促进语言表达

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情。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如古文、诗词等,这些既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宝贵资源。古文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时代的表达风格和修辞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古文的深入学习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更是为学生打开了探究语言演变和表达方式的大门。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通过欣赏和创作诗词,学生能够培养敏锐的语感和精准的表达能力,诗意的语言常常能够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激发其对语言表达的独特兴趣,使其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更具鲜明的个性。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实践体验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强调融合传统文化,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许多教学方式仍然过于抽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学生可能听过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但由于缺乏亲身参与和实际体验,很难真正深入理解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体验的不足也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缺乏情感共鸣,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但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演讲和文字来传达,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文化背后的情感,实践体验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的冷漠。

2.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部分教材在介绍传统文化时过于依赖文字和概念,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一些教材对传统文化的介绍过于理论化,缺乏具体的生动案例和实际场景,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一些教材过于强调概念性的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其实际的应用和体验,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性内容,但部分教材未能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对文化实践的亲身体验,难以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导致文化学习兴趣不高。

3.与现代生活脱节

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存在与学生现代生活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部分传统文化的教学过于注重历史背景和古老的价值观,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格格不入。教师过于强调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是遥远而陌生的,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这使得学生很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与自己相通的点,从而难以建立起对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似乎存在差距,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传统价值,可能使学生感到与现代社会脱节,难以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这种脱节感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1.注重实践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注重实践体验对于融入传统文化十分关键。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缺乏亲身参与和实际体验,难以产生深刻的文化感受。因此,通过引入具体的实践体验活动,如文学赏析和传统手工制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做风筝的乐趣和困难,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情感,完成风筝制作后,教师可以在户外进行一场放风筝比赛,让学生们亲自体验放飞风筝的感觉,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赏析课文,例如找出课文中描写生动、感情真挚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通过手工制作,学生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具体活动中,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够使他们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实际魅力。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细腻之处,同时培养他们的耐心。此外,实践体验活动还可以包括参观文化遗产、传统艺术表演等形式。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体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学生可以参与传统艺术表演,如戏曲演出、舞蹈表演等,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动魅力,为了确保实践体验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重情境创设,确保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愉快,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历史情境。

例如,在《将相和》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位同学扮演廉颇或蔺相如的角色,然后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进行表演,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们朗诵课文中的古诗文片段,让学生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思辨和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实地考察也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活动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亲身感受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验,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个性化教学策略

个性化教学策略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兴趣是个性化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喜好的文化领域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任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比如,对于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文学分析任务;而对于更喜欢艺术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与传统绘画、音乐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评价方面,教师也可以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式,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个性化的反馈,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最后,个性化教学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困惑和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更加生动形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制作一个互动课件,其中包括端午节的由来、各地不同的鸭蛋制作方法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按钮查看相关图片和视频,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播放一部关于端午节的动画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文学名着的插图、文物的图片、传统艺术的视频等,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声音,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文化概念,激发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另外,多媒体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整合互联网上的各种文化资料,包括数字化的古籍、名人讲座、传统文化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这种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教师要引入多媒体互动元素,如在线测验、互动讨论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更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树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新课程》2021年第32期。

[2] 玄雨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3] 王灶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4] 刘雪平《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5] 谢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分析》,《教书育人》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