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能彰显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具备独特的育人价值。语文学科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理应发挥学科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文化魅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初中语文应做出改变,适应新课改要求,实现教学创新,注重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具备特色的课程体系,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本文聚焦初中语文教学,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6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于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人开始忽视传统文化。针对此种情况,语文学科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实现教学改革,融合传统文化,打造创新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并且能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能够将传统文化植根于教学中,以传统文化育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教师应利用传统文化育人,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彰显民族自信最直接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文化自信的形成,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发挥育人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的形式,促使学生感知文化,形成对文化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能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课改的深化,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创新,在教育形式以及内容方面都做出了改变,提升了教学效率,也形成了新的教育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发挥学科优势,合理规划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德”的角度入手,选择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内容,彰显文化价值,促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通过德育与语文教育融合的方式,构建新型课堂,践行人文教育,能够提升教学成效。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理应注重文化渗透,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传统文化内容,同时还能从优秀的文化中掌握精髓,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于学生实现终身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利用文化育人,以优秀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素养。在学习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端正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并且弘扬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分析学情,组织适合学生价值观念的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课堂,彰显课堂育人价值,促使学生能够在感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注重挖掘课本资源,构建传统文化课堂

1.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国特有的,经过较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灿烂的文化,且内容较多,不同内容的文化形式不同。传统文学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体现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课本资源,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学内容进行分析,从传统文学角度切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学元素,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体会其中的美感。教师要从综合角度入手,注重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精神认同。通过此种形式,学生在以文学美感为实际内容的学习中,能够了解文化内容,促使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要着重讲解其中的儒家思想,通过儒家思想对学生产生影响,再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具体内容,对“仁、礼、信”等儒家价值理念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其内涵,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弘扬这些价值观念。此外,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思想要素进行分析,敲定思想要素的正确性,不断强化自身的理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内化知识。在此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传统文化要素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在文学内容中感受思想,促进自身的发展。

2.以课文角色为支撑,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的形成以及传承都需要有具体的载体,通过此种形式,教师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为此,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组织适合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文化内容,以文化内涵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从文化传承视角分析,人类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组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古文中的主人公角色入手,以更具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感悟文章的过程中,揣摩人物角色,从而解读角色的行为以及人物身上体现的道德理念。教师通过解读文章角色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剖析,从而能够从中提炼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认知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感受文化的价值。反之,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感悟人物角色的特点,从而内化获得的知识,帮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针对“五柳先生”这一人物角色进行分析,通过其行为,学生了解到“五柳先生”有着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精神操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将获得的精神内容上升到传统文化层面,以“君子乐道”等思想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注重开发课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1.注重应用课外文学资源

传统文化不仅集中体现在课内教材上,课外资源中所拥有的内容更丰富。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需注重进一步开发课外资源,从而对课内教学进行丰富,促使课内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得到完善和丰富,为学生补充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开发课外资源的过程中,也需以文学作品为主。教师在开发课外资源时,还需要结合课内教学以及学生的情况,选择满足学生兴趣,且能够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能够保障学生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和理解课外知识,获得拓展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此种方式能帮助学生补充课内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并且认同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杜甫的“三吏三别”为切入点,引入“三吏”中的其他两首作品,通过对三首古诗进行分析,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杜甫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进一步理解,从而掌握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再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上升到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了解,同时也能应用这一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有积极影响。

2.注重应用课外影视资源

初中阶段是学生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具有感性特点,为此,学生在学习中还需要选择以感性内容为主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技术开发课外资源,选择与学习相关的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同时对标课程标准,选择价值较高的影视资源,以更具直观性的方式,彰显传统文化,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传统文化价值。教师以影视资源传递传统文化,还需结合语文课程,形成课内课外的统一,全面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形成感性认识,并且产生理性认同。教师在选择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要注重严格性,避免失真的影视作品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以优质的影视资源,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构建形式新颖且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发挥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社戏》时,教师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设备作为重要的教学平台,选择《霸王别姬》的影视资源,利用其京剧背景,组织语文教学。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教学的新颖性和直观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以京剧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中提出的“老旦”“武生”等角色概念进行理解,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此种方式,传播与京剧文化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京剧文化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艺术魅力,在观看影视资料中体会京剧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学生产生较强的民族认同感。

(三)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全面渗透传统文化

1.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同时场景性优势也十分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应用这两个特征,可以增强学生的带入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同时也能实现吸收文化和内化文化的作用,这对于拓展学生认知、传承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表演剧,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展现故事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简单的道具,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可以对我国的古典文学进行全面理解,感受古典文学魅力,同时也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古代社会的生活以及服饰等常识产生进一步理解。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宝贵的课程资源,相比于课堂教学,社会教育资源具备的育人价值更高。为此,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性,在课内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目光转移到实践活动中,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文化资源。

例如,在学习《泥人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通过参观展品的方式,学习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促使学生对民间泥塑艺术进行了解,同时也能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在参观学习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有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注重应用生活资源,组织传统文化教育

1.注重环境育人

环境是隐性教育资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且影响程度深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应用环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创设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元素的熏陶下,获得健康成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能逐渐感受文化,并且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悬挂古诗词名句,通过此种方式利用诗句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且能够理解诗词的含义,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综合设计,不仅需要体现学习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感知传统文化,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充分应用传统文化创设教学环境,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2.注重行为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也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能够从行为到思想都发生改变。这不仅能够彰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也能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教师要聚焦初中语文教学,以创新思想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促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结合课标内容,实现多路径、多方式的渗透融合,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语文教学高效开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天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11期。

[2] 李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外语文》2021年第21期。

[3] 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品位经典》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