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娟

摘 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重要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寻找合适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从丰富学生的识字方式、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学生下阶段学习出发,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接着从传统造字方法、书法文化、古诗词教学、剪纸艺术、传统节日五点出发,对有效的渗透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传统文化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1

识字教学一般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会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将其与传统文化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方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对此,教师需要结合现阶段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语文识字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来开展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觉醒。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学生的识字方式

传统的识字教学一般是通过教师的读、写、笔画划分等方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认真听讲的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很难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和使用这些生字。对于一些尚未从幼儿园适应过来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也是很难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其本身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性,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丰富学生的识字方式。例如,通过造字法,学生便能够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中了解汉字的源远流长,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便能够在形象情境中了解生字融合应用的方式,加深对生字的理解。通过剪纸艺术,学生在利用纸张剪对应生字的时候,便能够了解汉字结构,感受识字趣味。

(二)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学习中能够了解、认识、记忆生字。通过造字法,学生能够在识字的基础上对象形、指事、会意的造字方式增加了解。在传统节日背景下引导学生认识生字,也为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背景、习俗提供了机会。在深入了解中,学生便会增加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了解这些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如此,学生的文化自信便能逐渐增加,文化视野也能得到开阔。

(三)推动学生下阶段学习

识字教学只是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这一基础为语文词语、句子、段落、语篇、习作等综合性学习打下了地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学生下阶段学习发展的。除了学识上的发展,识字教学也是语言应用等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也是对学生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同时,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下阶段的学习自觉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造字方法,以导入教学

造字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主要包括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式。象形字是指其外在形象与古老的事物相似,然后逐渐简化到现在的汉字。指事字主要指的是运用象征性的符号而传递意思的字,包括了实指和虚指两种形式。会意字则是指的是由两个单独的字组合而成的新汉字。形声字则是从字的语音上来讲的,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汉字,其中声旁主要是指读音准确,而形旁表示字义。从以上造字法出发开展识字导入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识字趣味的基础上,了解造字法这一传统文化。

以“日月水火”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象形字这一教学法引导学生识字。结合分析,这一课的汉字包括了山、石、田、禾、日、月、水、火等汉字。在导入这些汉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小溪流水、一堆柴火、重峦叠嶂的山峰、奇形怪状的石头、田野的形状、禾苗的图片和初始的象形字,让学生去了解象形字的轮廓、外形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的“形”和“义”。

以第二课的“金木水火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一”“二”“三”“四”“五”“上”“下”的时候,便可以结合指事字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内容可以直接通过教师现场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思。例如,“上”可以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出发分别解释为高处、往上、高贵的。而一到五的汉字可以从第一或第五和“多次”出发进行思考。

以第6课《比尾巴》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会意字开展识字导入教学。此节重点的识字内容有“比”字,而此字就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单独的“匕”组合而成,其含义指的就是将相似的事物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教师可以通过数学书和语文书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依旧以这一课的“把”字为例,其形旁是左边的提手旁,而声旁是右边的“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动漫的形式将“巴”字放在希沃白板上,然后运用动画特效将提手旁添加在其旁边,以此推动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组成和含义,教师也可以尝试在“巴”字的左边加口字旁和上面加“父”字,以引导学生了解“巴”这个声旁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识字教学的方式,将汉字演“活”了,能够帮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了解和积累更多的生字。此外,这样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拓展提供了帮助。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书法文化,以学习新知

书法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汉字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要从汉字的形态、意境中帮助学生了解了汉字中所承载的力量和精神。书法中包含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形式,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印记,其一笔一落、一起一收都展示了汉字的结构和形体美。因此,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记忆汉字的时候,教师需要渗透传统书法文化。针对现阶段初步识字的学生而言,过于潦草和具有艺术感的汉字名帖是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的。对于他们而言,硬笔书法的练习、记忆汉字的笔画是此阶段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在田字格上分解结构示范书写、播放其他学生写字视频、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思考、进行实践书写等角度出发推动学生在传统书法中认识汉字。

以“明天要远足”为例,教师就需要结合传统书法文化开展识字教学。课文中的重点识字内容有“才”“明”“同”“学”四个字。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四个字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不同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这四个字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拿出田字格写字本,在投影仪上进行示范写作。例如,示范写才字,需要从“一横”“竖钩”“一撇”进行。接着,教师让学生简单进行实践练习。在练习后,从中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字和典型错误的生字进行投影讲解。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田字格占比完整、笔画流畅、完整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从第一笔的横写得过短或者过长,在田字格的占比不协调、竖钩中忘记“钩”的存在、一撇中没有将“撇”和“横”之间的比例进行完整分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你们能够发现什么不同?

2.自己在教师讲解后有什么收获?

3.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你将如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后,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不同时代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书写,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布置小组合作生字练习写作比赛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实践中感受知识内容,提升学习兴趣。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竞争力,并相互指出对方的汉字书写不足之处和值得借鉴之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书法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笔、田字格等礼品激励学生认真书写汉字。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学生便能够进一步记忆“才”“明”“同”“学”等字。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就不仅仅局限于生字本身,而是能够从书法等多角度了解这些汉字的内容以及形式。由此可知,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语文思维的培养、艺术审美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建立。

(三)在识字教学中融合古诗词巩固文字学习效果

古诗词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也是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字进行应用的有效方式。在古诗词中,学生能够了解生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可以去感悟古诗中的丰富情感。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教学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究方向。教师要结合汉字寻找适合学生的古诗、结合古诗寻找合适的意境表达、结合表达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寓意,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汉字的意思。

以第一课“天地人”和第四课“日月水火”为例,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融合古诗词教学,以巩固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提升汉字识记效率。结合这两课的“天”和“水”这两个字,教师便可以使用《咏鹅》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这首诗其实是幼儿园期间就会教学的古诗,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学生而言,这首诗并不难理解。结合这首诗歌,教师可以播放天鹅在水中的视频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意境。结合与汉字相关的语句,教师可以讲解“向天歌”“浮绿水”中“天”和“水”的意义。如此,学生便能够巩固对“天”和“水”的记忆。这样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既回顾和了解了汉字的应用方式,也感受到古诗词的含义和表达情境。

(四)在识字教学中融合传统剪纸艺术推动学生实践

剪纸艺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镂空艺术,能够给予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非遗”文化,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去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汉字的构造,加深对生字的记忆。此外,教师将剪纸艺术与识字教学融合在一起,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字。准备剪纸资料、视频示范剪汉字、教师示范、布置剪纸任务、学生四人一组实践、录制学生活动视频、引导学生展示成品、彼此评价就是这一教学的合理过程。

以“日月水火”为例,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合传统剪纸艺术推动学生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剪纸所需物品准备出来,好在课桌上,然后通过视频课件展示教材中太阳、弯月、溪水、火焰、山川、石头、田野、禾苗等图片,以及这些图片的剪纸内容,接着,教师结合视频示范剪出对应的图形和汉字。在完成示范之后,布置以下小组任务:

1.四人一小组,结合剪纸基础,进行分工。每个小组的任务包括小组剪纸视频录制、每个小组成员所剪的两个字和对应的形象。

2.注意在剪纸过程中,保护自身安全,不要将剪刀用来伤害其他同学。

3.剪纸后开展“剪纸展示,你猜字”的游戏,看看是否形象。

4.学有余力的小组,可以共同剪出一幅关于此课八个汉字的剪纸艺术图。

结合这样的小组合作任务,学生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对日、月、水等生字的深刻记忆。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在游戏引导下,加深对田、禾的理解和认知。剪纸艺术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提升学生凝聚力的艺术项目。

在剪纸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成品,例如单个汉字“山”、山形象的作品和综合八个汉字和形象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彼此肯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五)在识字教学中融合传统节日文化拓展学习思维

传统节日文化与识字教学之间的联系也是紧密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中提高学习能力,也能在传统文化中拓展思维,感悟传承至今的文化情感。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和文化能让学生提升对汉字的理解。

以《端午粽》为例,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端午节识记汉字。通过端午节的由来进行古诗讲解,以提升学生对粽子来历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粽子的象征意义。接着,教师将准备好的粽叶和糯米等工具展示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记忆“米”“豆”“肉”“叶”,接着展示最终的粽子成品,引导学生了解“粽子”这一生字词的含义。除了这些与课文相关的粽子内容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赛龙舟等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以拓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如此,学生便能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实践中记忆“叶”“豆”“节”“米”“粽”等汉字,也可以提升对端午节习俗的认知与了解。如此,学生的语言应用素养、文化自信就能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符合新《课标》中立足核心素养发展,发挥语文育人功能的要求。此外,这样的教学为教师寻找更多符合识字教学的传统文化素养提供了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提升自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也能提升自身的识字教学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首先将识字教学与传统造字法融合在一起进行导入教学,其次用传统书法文化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接着用古诗词了解生字的应用方式,此外在剪纸艺术中感受识字的趣味,最后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形成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1] 顾煜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教师》2021年第10期。

[2] 谢桂英《例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天津教育》2021年第9期。

[3] 马新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21年第10期。

[4] 叶爱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名师在线》2021年第1期。

[5] 杨丽雅《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21年第1期。

[6] 万智勇《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