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昌征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为达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合理选择与利用教学资源、设计课程与教学活动、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以及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此外,师资培养与支持系统建设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 小学语文 价值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和价值观念。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精神风貌。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既能弘扬中华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因此,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哲学、诗词歌赋、京剧戏曲、书法绘画等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崇尚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这些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对人性本真的关怀和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哲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丰富的内容,并以崇尚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家庭伦理、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深厚而博大的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1.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一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爱、诚信、孝顺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责任。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价值观,并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学生在欣赏经典诗词、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学习书法绘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背后的道德追求,学生能够认识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真善美的情感修养和道德素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古代文化艺术等元素,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阅读经典诗词、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能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书法绘画、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感知和体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涉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考、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参与文化活动、表演剧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提升自信心。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一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智慧和艺术成就。他们将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戏曲、诗词歌赋等,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通过欣赏和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演出等,能够亲身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选材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教师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能够将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在选材上,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如白求恩。这个作品从白求恩的故事中展示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战争中的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白求恩的事迹,感受他的无私奉献和忘我精神,进而讨论和探究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媒体和教具,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学生感受白求恩的事迹和他身上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白求恩的故事,学生还能够感受到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培养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通过精心设计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例如,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教育和追求知识的价值观进行关联。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可以理解并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读文章,互相讨论和交流观点;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展示工具,向学生展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提供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将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创新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为例,通过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角色上,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指导者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解《黄继光》时,教师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表达的忠诚和勇敢的精神,并借助学生的互动参与,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探究、项目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研读文章,互相讨论,交流观点;通过问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继光事迹背后的价值观念,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关联。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忠诚和勇敢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通过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并在交流与合作中形成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将通过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创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与运用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为例,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理解的深度、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评估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珍视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评析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在反馈机制上,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反馈和肯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高自己。教师也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夸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或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评价与反馈机制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个性化指导,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师资培养与支持系统建设

师资培养与支持系统建设,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并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资源。

在师资培养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为语文教师提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和资源,深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讲座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通过这些培训和发展机会,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

在支持系统建设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文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要提供教材、教辅书籍、多媒体资源等丰富的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便利和支持。此外,还可以建立教研平台、专家咨询系统等机制,为教师提供互动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通过师资培养与支持系统建设,学校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同时,教育部门提供的支持和资源,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落实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总结而言,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通过选材与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创新,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与运用,教师可以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同时,师资培养与支持系统建设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落实这些策略。

参考文献:

[1] 郑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第11期。

[2] 贾春瑞《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20期。

[3] 吴蔼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