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厚底蕴,且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逐步积累和沉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拥有无限的潜能和较高的可塑性,教师需要在执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具有前瞻性,不仅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精彩纷呈的学习环境,切实帮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10

由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落实,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在原本的基础上得到了转型和发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方式在原本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活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更高,将我国的文化内涵在小学教育阶段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借此机会获得显着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深度挖掘,并依据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环境充满趣味,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获得显着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期间要结合课外延伸活动,拉近传统文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钻研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习俗或者活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内容

教材的灵活利用可以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也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依赖的工具。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其中的重点内容加以精细化分析,并对每节课程的内容加以深度化分析,并在其中挖掘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敏锐度,能够及时找到教材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充分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使用适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也会因此获得显着提升。在进行教材内容挖掘汇总的时候,教师需要将重点内容分门别类,可以大致划分为爱国、节俭、谦逊、自强等,这些宝贵的精神内涵需要和相关主旨的课程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核,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发挥榜样作用。

比如,教师在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时候,要注重做好汉字知识的传授。汉字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汉字语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带有浓厚民族精神意志的瑰宝。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叮嘱学生正确书写文字、掌握拼音使用技巧等,还需要注重结合字音字形开展教学,并为学生讲授每个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每个汉字的独特性,感受文字中的浓厚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不同的文字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精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和朗读“唇、喉、齿、舌”这四个文字,带领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在回忆和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口腔肌肉发力的位置,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汉字的含义与汉字的结构进行结合。教师在教授“车”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古代的木质车轮,在车轮形象的基础上填上笔画就会成为隶书中“车”字,然后再写出现代汉语中的“车”字,并为学生介绍此文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就能够对于文化的变迁和汉字的演变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对于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挖掘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首先是分析课文的词句,将作者所表述的情感内涵与文化内涵加以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是利用书本中的注释、引语等内容,这些内容多数情况下是某个词组或者汉字的来源或者历史背景等,教师要关注这些信息,在需要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另外,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后练习也是教师需要积极利用的内容,这样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处理,深化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对课文的主题进行多方面分析,在阐释核心主旨的时候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这对于提升教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建完善的文化学习情境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是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构建和完善文化学习情境的必然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先的思想,领悟传统的美学观念,形成对人生、道德、情感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学科的本质在于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传承文化,而传统文化正是语文学科的灵魂。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力,同时也能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传统文化的融入让语文学科更具深度和内涵。但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有限,在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时候会缺乏较强的领悟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具有文化底蕴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成语故事供学生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要依据成语故事的内容创建适合的情景,学生的思想可以和情景进行融合,在理解古诗的时候提高效率。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更为开阔,能够为学生创设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环境。

比如,教师在讲授《元日》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创建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和欣赏《元日》这首古诗,了解古代迎新年的场景,并掌握古诗中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过年进行对比。这可以显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课程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迎接新年的视频,介绍古人过年的习俗和场景。随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回忆自己家庭中过年的情景,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自主叙述。在做好前期的情境铺垫后,进入到解析古诗阶段,教师详细解读《元日》,介绍诗中描绘的人们在古时候迎接新年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喜庆和热闹。教师对比古代和现代过年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为了让学习情境更为新颖生动,教师可以提供绘画材料,引导学生用色彩和形式表达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绘画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的学生会详细绘制放鞭炮时的场景,有的学生则会绘制家庭团聚的场面。学生的绘画过程也是对古诗分析拆解的过程,文字和画作在脑海中交相呼应,学生对于新年有更深的理解,意识到过年不仅是为了热闹,更是蕴含着人们对于新一年的希望。绘制完成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交流彼此的观感和体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两幅作品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口头陈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教师要依据学生画作呈现出的内容,了解其对于古诗的理解力,依据反馈情况动态化地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既能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又能够通过绘画这种创作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表达。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会更加乐于钻研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对于习俗的根源以及含义产生更加具体的了解,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三、灵活应用新型技术进行教学

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领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营造教学环境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教师要寻找更加易于学生理解的内容,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制作精良的电子课件,并选择适合的时间节点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课件演示期间,教师也要充分融合与历史氛围感有关的内容,并且要注重提升课件的人文色彩,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感受到其中历史要素,这样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更加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的视野会因此变得更加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会因此变得更加浓厚。

比如,教师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此篇文章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但却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课程。学生只有在文章学习中深刻感受到先烈们英勇奋战的影子以及舍生忘死的意志力,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新中国发展至今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先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百姓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充分了解和平生活的宝贵以及来之不易。爱国情怀向来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重要构成部分,多少仁人志士都会书写文章或表述或赞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继承红色基因,教师在文章讲述之前需要收集狼牙山五壮士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学生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与当时的时代进行融合。相关主题电影片段的播放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进行双重认识,狼牙山五壮士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会更加立体,学生也会充分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的精神价值。随后,教师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与狼牙上五壮士相关的雕塑作品,以及博物馆展示的相关历史资源,让学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很多地方通过实际展现的方式对五壮士的壮举进行歌颂和传唱,这些历史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的爱国思想自然能够得到挖掘,学生对于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更为浓厚,就会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四、渗透名着阅读思想理念

名着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构成元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具备较高的阅读价值和研究意义,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众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名着进行结合,深化学生对于名着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内容进行课外延伸,带领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中国名着,将名着中的片段与文章的内容进行结合,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理解语文知识的时候会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比如,当课上还有充足时间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诗经》《论语》等经典着作,教师可以挑选适合学生的片段进行赏析,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整体阅读。学生在阅读结束后需要将自己喜欢的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又能够实现锻炼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为了能够切实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组织名着阅读课程之前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阅读和思考方向,并且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借此机会获得显着提升,其核心素养也会因此完善,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多方面思考,更好地领悟名着的意义。

五、定期组织语文教育活动

如果想要切实有效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色彩,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帮助,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限制和影响,否则很有可能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降低,同时也无法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目前,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的认知发展带来的帮助越发重要,教师需要发挥出多种教育活动的价值,以此来赋予学生全新的支持,提高核心素养,适应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在课外活动的设计和打造方面,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切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多元化、综合性以及丰富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师需要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落脚点,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相互衔接,以此来贯彻落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目标,在潜移默化当中拉近自身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这将会给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帮助。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将相和》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以及全面记忆,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相应平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扮演相应的角色,并在自己的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以此来完成对故事内容的演绎。每位学生都可以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在原有的文本框架下,进行创新,但是必须要彰显出每位角色的精神,尤其是主要角色蔺相如的宽宏大度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此种活动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文本,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在日常授课中加以深度思考,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成长的教学规划。教师要让学生在更加适合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乔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读写算》2021年第35期。

[2] 蔡茂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吉林教育》2021年第Z4期。

[3] 常小玲《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算》2021年第12期。

[4] 潘琪、杨建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夜宿山寺〉教学实录及评析》,《小学教学(语文版)》2020年第12期。

[5] 姜弟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年第17期。

[6] 何艳红《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成才之路》2020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