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世代相传的道德观念、礼仪习俗和民族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生动素材。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给下一代,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当前,随着社会中各种文化交融、碰撞,加强对幼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与效果,旨在为幼儿德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 传统文化 融合效果 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6

在当今社会,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园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德育在其整体教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幼儿园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要点

(一)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

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时,应始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幼儿是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实施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将幼儿放在首位,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就要将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融入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游戏活动开展和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中,使幼儿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他们在成长中会经历许多行为和思维上的变化。因此,教师在以幼儿为主体开展德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进行合理引导和帮助,符合其发展规律,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实践等途径,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例如,古代孝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可以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除了在课堂讲授故事外,还要引导幼儿关注长辈的辛苦和付出,如“为父母洗脚”“陪爷爷奶奶散步”等,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让幼儿园的德育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二)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表现等元素,这些元素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代文化则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结合点,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于幼儿来说,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观。通过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来建立开放、多元的文化教育环境,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小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三)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的宝贵财富,但由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已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难以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时,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特点,为创新表现形式寻找更多的途径,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表现,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符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二、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一)扬传统美德,培养文明素养

幼儿处于思维形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基础时期,对于故事、游戏等形式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故事、游戏等资源,为幼儿的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德育教学材料。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注重说教和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传统美德故事、经典文学作品等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如此来看,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互补充、互相辅助的关系,教师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挖掘适合幼儿阶段的教学材料,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帮助幼儿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规律和需要,精选适合的传统故事,使其更好地贴近幼儿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例如,针对小班幼儿,选择形象生动、内容简单、易于表现的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帮助幼儿理解谦让友爱的行为,树立学习基本道德规范的意识。针对中班幼儿,选择自律、坚持不懈、遵守规则、互助友爱等主题的传统故事,如《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帮助幼儿初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针对大班幼儿,选择蕴含家国情怀、具有一定思辨性的传统故事,如《精忠报国》《大禹治水》等,引导他们通过情感迁移、联想分析等深入理解和内化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主题和德育话题,选取相关的传统故事,将故事内容以图画、装饰或小型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在教室或幼儿园的公共区域。例如,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在教室中布置一个“感恩墙”,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将《黄香温席》和《卧冰求鲤》的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幼儿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能够以“画图”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设置一个“传统故事角”,并定期更换故事主题,将相关的传统故事以图画、装饰或小型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在这个区域中,这样可以让幼儿在课余时间里也能够接触到这些故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将传统故事融入幼儿园的德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感恩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传经典,启智慧,育未来之星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于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今天中国人的生活风俗、民间节庆仍然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特点,如小寒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大暑节气代表着夏季的炎热等。通过节气知识,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每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过程,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恩之心。同时,通过让孩子们了解自然规律和气候变化,可以让他们更加敬畏自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节气知识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二十四节气学习日”活动,在每周引导幼儿学习两个节气,组织特定节气的体验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古人观察自然、总结规律的方法和智慧。以下为“小寒节气学习日”的教学过程:

1.品尝体验

教师精心准备烤红薯和烤板栗,这两种食物都是小寒节气的传统食物。在品尝之前,教师先向孩子们介绍这些食物与冬季的关系:烤红薯和烤板栗都具有暖身、提供热量和增加营养的效果,适合在寒冷的冬季食用。接着,让孩子们慢慢品尝这些食物,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味和温暖。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描述这些食物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认识食材

在品尝体验之后,教师准备一些冬季的食材,如糯米、花生和小葱等,向孩子们介绍它们的特性和用途。先向孩子展示这些食材并让他们观察外观和特点。接着,教师向孩子们介绍这些食材的营养价值和用途。例如:糯米是一种温补的食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美味的传统食品;花生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食材,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小吃和菜肴;小葱则是一种调味食材,可以用来增加菜肴的香味和口感。

3.手工制作

在了解了冬季食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制作简单的冬季手工艺品,如雪人和冬季风景画等。先向孩子介绍制作这些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和步骤,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孩子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制作这些手工艺品,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冬季的特点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二十四节气学习日”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快乐学习中传承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之门。在传经典、启智慧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更可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现出自己的智慧。

(三)习传统文艺,展个性特长

传统文艺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中国画、书法、剪纸、戏曲、舞蹈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学习传统艺术,发掘和展示幼儿的个性特长。通过学习和欣赏传统文艺作品,如国画、书法、剪纸等,幼儿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同时,传统文艺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需要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和创作传统文艺作品,可以培养幼儿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兴趣的传统文艺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传统文艺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小班的幼儿可以学习简单的中国画、书法、剪纸等,大班的幼儿可以学习舞蹈、戏曲、国画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中国画教学为例,先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毛笔、墨、纸等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展示一些中国画的作品,让幼儿了解不同的画法和风格,引导他们观察和欣赏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再引导幼儿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教简单的毛笔握法和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包括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写法。教授调和水墨和颜料的技巧,让幼儿了解如何控制色彩的浓淡和深浅。再进行实践,创作中国画。为幼儿提供纸张、毛笔、墨、颜料等材料和工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作,并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法和自己的创意进行绘画,可以引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笔画表现画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幼儿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和体验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化素养。

(四)浸书香礼仪之韵,塑优雅气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和读书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学习礼仪规范、开展读书活动等方式,让幼儿浸润在书香礼仪之韵中,塑造优雅气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是要营造书香环境,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充满书香的环境,是引导他们学习传统礼仪和经典文化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投放适合幼儿阅读的经典绘本、童话故事等书籍,并定期组织幼儿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通过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要引导幼儿学习经典文化,塑造优雅气质。在幼儿园德育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经典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经典,让幼儿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古代诗词、名画等艺术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三是要融入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引导幼儿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入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阅读经典绘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尊重他人、保持安静等基本礼仪;在餐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珍惜食物等餐桌礼仪。通过不断地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四是要家园共育,拓宽幼儿文化视野。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教师可以向家长宣传经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家长为幼儿购买经典书籍、陪伴幼儿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家园共育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促进幼儿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将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和有益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德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成苗苗《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的现状与策略研究》,《早期教育》2023年第4期。

[2] 李粉红《红色文化背景下幼儿德育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智力》2022年第32期。

[3] 梁晓静、梁颖《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课程的途径》,《家教世界》2022年第18期。

[4] 万迎春《依托节日资源构建园本德育课程》,《家教世界》2021年第15期。

(王兰,1991年生,女,汉族,山东临沂蒙阴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德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