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诸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教师应当全面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们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接着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最后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实践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2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的主阵地,同时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使学生全方位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又能促使学生主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观念。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接触文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多元的文化相互交流,文化传播的渠道也变得日益宽泛。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极其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导致自身价值观、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多元文化的思想浪潮中,学生们也会逐渐忽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这无疑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全面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经典文学作品、传统美德、传统习俗等。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作为其成长路上的引导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成长,始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的培养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如古人对于友情的称赞、与人相处的礼仪、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这些内容无不深深影响着学生。当学生在了解这一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其便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另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学生们还能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会将集体作为中心,在社会实践中也会逐渐形成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有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重要教学目标。而在语文素养中,审美情趣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呈现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讲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知识、内涵,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和文学价值。如此,便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和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情操。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方面

现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也了解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导致在教学中无法真正渗透传统文化,往往只是通过简单的叙述让学生了解。另外,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然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知识讲解为核心,忽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学生方面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感不断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古代的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统习俗等内容。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受现代社会信息冲击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没能深入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意蕴。加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趣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缺乏对传统文化真正了解的前提下,有部分学生没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缺乏基本的传承意识,甚至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严重影响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传统文化渗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以及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这一方面来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重视新《课标》教学要求,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要意识到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逐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们学习到多元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教师可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源以及图书文献等方式整合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做好总结,在总结中进行教学优化。同时,还应当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相互分享近期的教学成果,结合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打造出符合班级学生认知和学情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挖掘古诗内涵,讲述传统节日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传统文化之一。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也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习俗,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与认知,使学生体会到不同传统节日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使学生民族意识的发展。

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就有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内容,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古代诗词就是以不同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多重情感。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进一步了解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教师则可以将问题作为切入点,如在课堂中展示与三首古诗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就图片进行观察,回答问题:“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分别代表什么节日?”“为什么中国人要过这些节日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并带入古诗主题,让学生进行诗朗诵。设计这一互动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为后期教学活动的实施做铺垫。在学生们阅读古诗并理解古诗的内涵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学习与讨论,说出对每一首古诗的理解,探讨古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资源,讲解“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节日内涵和节日故事,说出在这些节日中人们的庆祝方式。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们说出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并说明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跃跃欲试,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表达。有的学生喜欢春节,因为这是一家团圆的节日,也是穿新衣服、放鞭炮的节日,会感到十分温馨和快乐。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中秋节,在这个节日中,人们可以吃月饼、赏月、看中秋电视节目,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幸福。还有的学生喜欢端午节,在课堂中也与同学们分享了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如纪念屈原,与家人一起去包粽子、看赛龙舟等。在整个分享的过程中,学习氛围十分融洽,每一位学生也都能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传统节日。为了保证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在课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作文,让学生们介绍所喜欢的传统节日,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3.结合生活实际,全面渗透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如礼仪、诚信、勤俭节约、孝道等,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加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十分关键。在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也有传统美德体现,所以,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们从生活视角感受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以及具备传统美德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优秀的品质。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全面渗透与诚实守信相关的传统美德。课文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也从侧面讲述了朋友要怎么相处。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体现出宋庆龄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教师可以就这一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表现宋庆龄信守诺言的段落和对话,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讲解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同学们,听完宋庆龄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该如何去做呢?”“你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之类似的情况呢?你是怎么做的呢?”以此引导学生讨论诚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中所分享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诚信的力量和意义。而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古人的“交友智慧”,让学生们学习与交朋友相关的传统文化。如讲述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齐国名相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多种多样的交友典故,并从故事中学习如何与朋友相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不断拓展自身认知,并形成优秀的品质。

4.品味经典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了解课文的编排特点,感受每一篇课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选取了“四大名着”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在学习本单元的《猴王出世》前,学生们对孙悟空已有了不少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们在视觉享受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们翻开课本进行阅读。在阅读完后,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学,如找出并识别文中的生字新词,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文中所出现的字眼,学生就字眼进行分析,结合阅读的情况,说出大致意思。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们阅读《西游记》儿童版读物,以每一周为单位,完成阅读并打卡,在课堂中,由教师随机抽查,让学生们分享所阅读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西游记》的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以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西游记》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神态动作,并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孙悟空在拜菩提祖师为师时,他虚心接受师傅的教导和指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念,强调了师德以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深度分析课文,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为学生讲述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花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格言(校园版)》2022年第18期。

[2] 王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世纪之星—小学版》2021年第16期。

[3] 路生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17年第7期。

[4] 王秀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0年第28期。

[5] 徐妙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4期。

[6] 高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

(李新强,1982年生,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