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伟宏

摘 要: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是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项研究热点。基于此,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渗透现状和渗透原则,接着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渗透策略,希望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4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并逐渐走进各学科课堂。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含有很多正确观念、良好行为习惯、优秀品质,很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如今,很多学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文化内容,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少,传统文化的继承难以进行下去。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推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好选择。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继承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同时实现语文素养提升与人生成长。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渗透理念陈旧

目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教师普遍存在渗透理念陈旧的问题。实际上,这部分教师依旧奉行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所以会更关注基础语文知识的传递。虽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所有的语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讲解语文知识进行。即使渗透了传统文化,也只是简单提及,并不能起到引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导致传统文化始终难以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渗透,无法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2.渗透形式单一

如今,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渗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渗透,但最终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渗透形式十分单一。很多时候,教师在渗透时,只是运用口头讲述这一简单的形式。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讲解,还是传统文化的渗透,通通都运用这一种教学形式。面对长期不变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参与,更别说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了。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保证传统文化的最终渗透效果,那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唯有这样,才能设定出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但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下意识地就会忽视这一点,他们错误地认为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已经足够丰富,所以没能结合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随意渗透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设定的传统文化内容极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很难接受,最终的渗透效果可想而知。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并不仅仅是为了引领学生感悟更多的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继承与发扬,培养学生正确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时应当遵循真实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不能为了渗透而胡乱编造,否则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将失去意义。同时,还需将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更能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继承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趣味性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喜好趣味性的事物,倘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相信必定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时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基于该原则,教师既要挑选一些趣味性的文化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采用趣味性的渗透形式,像游戏形式等。如此一来,传统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快速产生,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主动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主体性原则

通常来看,教师下意识地会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准,很容易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导致学生难以参与语文课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渗透时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学生语文基础、学习能力、文化水平等,并将其当作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唯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课堂,学生也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进一步保证传统文化的最终渗透结果。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文化内容

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抓住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精髓,准确判断、合理筛选,并带领学生一起接触和领悟,传递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内在的文化意义。这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也能使传统文化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语文课堂上落实。

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时,为了科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文内容的讲解上面,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第一步,带领学生一起翻译,使学生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打好基础。第二步,挖掘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一起反复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并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由此引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作者胸怀天下的豁达情怀。这时候,教师再及时渗透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多学习作者这一情怀。同时,还可再让学生反复分析整篇文章,寻找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表达出作者这一情怀,使学生能学会自主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2.设计趣味游戏

趣味游戏是大多数初中生喜欢的活动。倘若想要快速带动学生的情绪,那么游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妨设计趣味的游戏活动,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设计时,需要将传统文化当作基础,选择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形成趣味的文化游戏。面对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踊跃参与。如此一来,游戏活动将成为学生接触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又能丰富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使学生能积极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学生主动继承文化。

比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学到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教师可组织趣味的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一起表演、诠释出课文内容。一听到要玩游戏,学生纷纷产生出较强的参与兴致,迫不及待想要参与到其中,主动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人物角色,游戏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将会反复揣摩课文中的语言,并积极与他人交流。等到学生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再渗透传统文化,着重引领学生感受古人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要学习语言艺术。通过这样的趣味角色扮演游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3.利用信息技术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支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基于该手段,教师可提前搜索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与语文知识进行整合,采用图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给学生的多个学习感官造成较大的冲击,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传统文化内容的生动性,而且还能创新文化的展现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

比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课文时,为了能改革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新颖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逐步转移到传统文化上面。第一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师表》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文,带领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为后续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好铺垫。第二步,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诸葛亮等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古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情感变化。这时候,可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下作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生抱负,使学生能初步感知古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最后,教师要特别向学生强调诸葛亮传达的价值观念以及优良品德,鼓励学生向先贤学习,以此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和良好品德。

4.创设文化情景

传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具体的情景,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容的重要依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合理创设传统文化情景,使其成为引领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金钥匙”。那么,教师需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形成真实、具体的文化情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传统文化在多样情景的辅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该情景的铺垫下,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印象中不再那么飘渺,而是有了形象、具体的文化感知。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领悟深度,而且还能推进文化的继承。

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由于“科举制”这一传统文化离学生如今的生活很遥远,导致学生可能无法很快理解。针对这一情形,教师可换一种渗透思路,创设出相应的文化情景。第一步,播放有关于科举制的纪录片,并引导学生想象:倘若他们生活在科举制的年代,那么他们将会面临什么?由此引领学生尝试将他们自己融入科举制的时代背景中。同时,也可让学生尝试将科举制与高考放在一起对比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想象之后,有的学生说自己可能考不中,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科举制并不好,等等。第二步,再以刚刚的情景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领悟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5.组织名着阅读

经典、优秀的名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阅读经典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尝试组织经典名着阅读,以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文进行挑选,选择出与之相关的名着,引领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他们的名着。无论是哪一种,都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内容。这不仅能开拓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更能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为了引领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名着,可以《智取生辰纲》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第一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本篇课文,使学生能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第二步,向外延伸,让学生意识到本篇课文选自《水浒传》,并向学生介绍这本经典名着,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可能原本学生对《水浒传》的了解并不深,但在教师的介绍与引导之下,他们也逐步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此外,也可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向他们推荐其他经典名着。倘若学生喜欢降妖伏魔或历险的故事,那么可推荐《西游记》;若学生对鲁迅先生比较感兴趣,那么可推荐《朝花夕拾》,等等。开展经典名着阅读,不仅能打开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悟我国的传统文化。

6.开展多样的活动

传统文化的渗透只依靠语文课堂这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渗透机会。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浓厚文化。在开展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传统文化设定为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既能为学生打造出更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又能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文化之美。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可选择以“元宵节”这一节日为文化活动的主题,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第一步,讲解本次文化活动的规则:每一个学生在课下尝试运用多种途径,搜索与元宵节相关的文化资料,并进行分析与整理,制成表格。在课下搜集过程中,学生对该节日的认识也将得到进一步加深。第二步,让学生分享他们搜集到的元宵节资料。有的学生分享了关于元宵节的典故,还有的学生分享了元宵节中经常组织的小游戏,等等。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传统文化资源将能实现互通,他们也能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元宵节这一节日所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推进学生主动发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当下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变得尤为重要,更直接关乎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语文教育观,挖掘和解读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其灵活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从多种途径引领学生感知和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重要推力。

参考文献:

[1] 郑苏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1期。

[2] 程世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山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10期。

[3] 赵平利《“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课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0期。

[4] 冯军宏《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语文教学之友》2023年第10期。

[5] 陈小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名师在线》202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