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间会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教师的重视。故此,本文围绕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其价值和策略,以期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3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因及精神命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塑造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时候,教师务必确保方向明确、精准无误。通过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瑰宝,从古至今承载着不同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印记,凝聚着中华民族在思想、精神、习俗和物质等层面的智慧与创造。作为拥有几千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国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诸子百家的深邃思想、各地方戏剧的绚丽多彩、古诗词的优雅韵味、文言文的精炼表达,以及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对联的巧妙构思、灯谜的智趣魅力、为人处世的深刻智慧等。放眼今天的教育事业,这些传统文化具备不容忽视的教学价值。故此,教师应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不断追求教学的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品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德二字,源自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国传统思想伦理的精髓。显而易见,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品格与修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储备量,拓宽视野,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的价值

1.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事业逐渐将育人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不但有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古诗词、文学作品,还有科技、传统艺术、民族服饰,等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积累和传承传统文化,以此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触中国科技、汉字汉语言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

此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技时代下长大的学生,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紧跟社会热门实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信息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发展。借助传统文化,将学生带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使其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感悟传统文化,增强责任意识

敢为人先、积极上进一直是传统文化繁荣与创新的核心追求。在古老的文脉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箴言,彰显出家国情怀的厚重与深沉。为了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熏陶与启迪,将传统文化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精神、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巧妙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感悟,激发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让他们深刻理解国家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感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将家与国的情怀紧密相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使命感,促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初中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低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为高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大思想意识的建设力度,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但是从整体教学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融入传统文化的方式比较乏味单一,学生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传统文化学习当中,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现并不明显。

此外,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片面理解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无法高效应用,出现一种常态:学生不能自主学习,教师被动教学,不能从传统文化价值和德育上进行创新。倘若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即便课讲得再精彩,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他们不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换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积极探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合适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2.缺乏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涉及范围较广,很多教师会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虽然,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选择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点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实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所以没有对传统文化展开详细的讲解工作,更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使得教师不能有效把握传统文化知识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针对传统文化进行实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选择直接通过教材获取知识,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故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不但增加了学习负担,还使得他们所接触的道德与法治文化难以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

总之,很多教师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髓知识,并巧妙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四、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途径

初中阶段正是实施德育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能保障立德树人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途径,可想而知其的重要性。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教学影响力。

1.积极引进典故,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汇聚了上下五千载各族人民的智慧精髓,是支撑民族不断前行与进步的精神根脉。身为华夏儿女,教师有责任在新时代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薪火相传。为此,教育事业需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文化,犹如璀璨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需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代代相传,以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意义。

初中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培养核心素养课堂,这一教学的核心阵地,承载着传承知识与文化的神圣使命。教师要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的课堂上焕发出新的光彩。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魅力,鼓励学生将所学付诸实践,用真挚的行动去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例如,教师教授《以礼待人》这一章节的课程时,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制度,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助其更深入地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要义。以孔子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研读孔子的着作,了解关于他的历史故事。这样不仅能营造出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学习历史典故也能帮助学生汲取更多的智慧,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使他们在学习典故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并将这些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重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保证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仅仅借助课程内容完成目标是不现实的,这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告诉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两者相辅相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讲解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上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在现实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两者结合起来能让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文化体验感,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力,落实德育目标。

例如,教师在展开《绽放生命之花》这个章节的教学时,为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更好地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情,可以选择在教学课件中插入公益资源,发挥个人价值。譬如“感动中国”这个节目给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节目中有些人非常平凡,没有引以为傲的职业,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只有一颗以天下百姓为先的善心。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也能主动将所学知识渗透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对于初中生来说,作为一名平凡人的,能做的善举有很多,譬如在课余时间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陪老人聊聊天、当一名协助管理交通的志愿者、帮助快递小哥回收旧衣物,等等。凡人善举,是传统文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传承,有效引导学生尽个人所能保持善良,帮助弱势群体从本质上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久而久之,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对于大思政课程的建设工作,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模式的创新、基于生活展开教学、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等,强调教师需要积极借助社会的力量建设大思政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让教学走进课堂,也走进生活,构建高效的大思政课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优化。要想构建高效的思政课堂,教师需要打开教学格局,走出课堂的大门,充分利用社会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和当地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提前在实践基地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带领全体学生到现场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文庙等。

第二,课内外结合起来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构建高效的大思政课堂,教师应该将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融为一体,再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拓展课内知识点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课内外教学紧密贴合,形成一个整体。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跟学习相关的典故,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学习此类文化知识,并在课堂上和其他人分享交流,让学生找到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技巧,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第三,将隐形教学和显性教学融为一体,展开教学。为了构建高效的思政课堂,教师可以同步进行隐形教学和显性教学,从物质性教学到心理性教学,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让他们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下高效学习。从制度性到观念性教学,建设传统文化传承制度,并且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融入传统文化,利用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总之,有效结合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有助于提高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效果,避免传统文化的学习过于表面。

此外,科技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播放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讲解视频、古圣先贤的介绍资料、充满国风气息的音乐,等等,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使其全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基于传统文化展开教学,不但可以有效拓展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阅历,还可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全体教师加大研究力度,多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以此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上做出贡献,促进初中德育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求知导刊》2023年第28期。

[2] 郑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探索》,《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7期。

[3] 王建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0期。

[4] 邵雅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0期。

[5] 商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科幻画报》2021年第5期。

[6] 刘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77期。

(陈滨,1981年生,女,福建泉州人,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