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丰瀛

摘?要:“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解决当前劳动教育中的诸多不足之处,给劳动教育课堂带来新的改革思路。学前教育的劳动课程中教师应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化幼儿的劳动体验,促进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本文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劳动课堂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堂中融合的意义及具体策略,旨在为提升劳动课程的教育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劳动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55

素质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工作开展的重点。学前教育应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整体促进幼儿劳动素质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能有效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促动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当前学前教育劳动课堂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教育理念是统领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指向标,从整体上影响了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很多教师在劳动课程中并没有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过于侧重劳动知识或技能的传授。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习惯以语言讲述直接告知幼儿劳动的内容与方法,过于关注幼儿的劳动成果。当幼儿在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大多是以直接传授劳动方法的形式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这种知识本位主义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给幼儿的劳动素质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劳动教育形式内容过于单一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带领幼儿全面感知劳动的乐趣,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因此,学前教育中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方法,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以丰富多彩的劳动内容拓展幼儿的劳动认知、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然而当前的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却大多偏于单一化。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式为主、以劳动操作为辅的教育方式,使幼儿在懂得劳动理论后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劳动实践。而在劳动内容设计中,教师主要根据教学条件决定相应的内容,这就使得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了幼儿身边的劳动技能中。过于单一的劳动形式与内容使幼儿对劳动的认知既不深刻也不全面,严重影响了幼儿劳动素质的提升。

3.学前劳动教育的功能不健全

学前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启蒙价值。这个阶段的劳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多种功能。如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承担的育人的功能;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承担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社会特色文化的社会责任,等等。然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将劳动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一部分,过于关注其对幼儿认知的提升功能,致力于借助劳动教育完成既定的幼儿教育任务。这种状态下劳动教育的功能被严重单一化,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被严重忽视。学前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功能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堂中融合的意义

1.推进劳动教育理念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智慧结晶,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将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引入教育活动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认知、态度、思维、能力、习惯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表现。教师在劳动课程中要从幼儿的认知出发,科学探索所应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力求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促进幼儿劳动素质的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教育劳动课堂中的融合能帮助教师树立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幼儿作为劳动教育活动的主体,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理念的提升。

2.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类型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在学前教育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丰富课程内容,推进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学前教育教师能根据幼儿的现状及发展需求选取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化素材,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探究资源,推进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宣导,教师能带领学生感悟劳动精神,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故事,教师能组织幼儿挖掘劳动的价值,强化劳动意识;通过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工艺,教师能带领幼儿深刻感悟劳动的魅力,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形成。教师能以相应的劳动教育形式推进丰富的劳动内容的开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3.健全学前劳动课程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健全学前劳动课程的功能、提升劳动课程的现代化水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劳动课程的融合中,教师应上升教育的格局,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落实劳动教育。教师结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幼儿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使幼儿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提升文化传承能力。这种融合模式下劳动课程不仅只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还是发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劳动课程具有微观角度的育人功能及宏观领域的文化传承功能。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有效健全学前劳动课程的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堂中融合的具体策略

1.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学生具有浓厚的劳动兴趣是提升学前教育中劳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幼儿劳动素质提升的必备基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并不浓厚,因此教师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很多内容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创设劳动课堂情境,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为幼儿的参与行为奠定良好的活动氛围。

以劳动课程《白白的牙齿人人爱》为例,主要要求幼儿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劳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敦煌莫高窟中表现古人刷牙的壁画,组织幼儿对相关画作进行欣赏。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欣赏,幼儿可以知道刷牙是自古代起人们便养成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基于对古人生活方式的兴趣,幼儿能对刷牙这项习惯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进而深入到劳动课程的探究中。教师通过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能从独特的角度激发幼儿对劳动的探究兴趣,为劳动课程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调动幼儿对劳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强化幼儿的劳动意识

当前幼儿因家长的过度保护而缺乏劳动意识,对劳动课程中的内容缺少了足够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传统文化故事从多个角度陈述了劳动的重要性,展示了劳动的重要价值。幼儿对生动的故事大多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使幼儿在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劳动意识。在学前教育的劳动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幼儿的认知实况,精选一些能够触动幼儿内心感受的传统文化故事。

以劳动课程《我是劳动小明星》为例,教师组织幼儿在课程中进行擅长的劳动展示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向幼儿展示中华传统小故事《守株待兔》。在《守株待兔》的故事欣赏中,幼儿可以发现故事的主人公不仅没有等来兔子,还使庄稼都荒废了,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从这个传统文化故事中幼儿可以发现,人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而是应该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欣赏,幼儿能够生动地认知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身的劳动意识。

3.布置传统文化话题,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当前幼儿体验劳动经验的机会不多,因此很多儿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幼儿大多意识不到劳动的作用,不知如何正确进行劳动,以及无法感知劳动的细节,等等。学前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中,教师应深化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对劳动内容的交流沟通,拓展幼儿对劳动内容的认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经典文化的集合,其中所蕴含的劳动内容体现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就劳动课程的内容,布置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话题,组织幼儿对该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以劳动课程《我会做家务》为例,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出“黄香温席”的传统典故,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家里主动承担哪些家务。在话题的讨论中,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家务不应仅仅局限于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房间等,还应该关注父母,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缓解父母的压力。在传统文化话题的引导下,幼儿能对劳动有更深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4.引入传统技能,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为了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拓展幼儿的劳动认知,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丰富的劳动课程内容,帮助幼儿掌握更多劳动技能,促进幼儿劳动素质的发展。传统技能是先辈在劳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劳动精华,其在学前教育劳动课程中的融合,既能帮助幼儿掌握一门新的劳动技能,又能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因此教师应在劳动课程中引入与幼儿认知相契合的传统技能,组织幼儿共同学习掌握,推进幼儿劳动能力的提升。

以劳动课程《美丽的颜色》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共同探究学习我国的扎染技术。扎染是我国特有的染色技术,人们通过精湛的扎染工艺为布料染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劳动课程中,教师应带领幼儿共同探究扎染技术的具体流程,组织幼儿通过劳动亲自体验扎染。在体验扎染技术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刻体会我国劳动大众的智慧,体验通过劳动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的成就感。这样的劳动课程能给幼儿带来深刻的劳动体验,帮助幼儿掌握精湛的劳动技能,提升幼儿的劳动价值感,促进幼儿劳动素质的全面提升。

5.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

日常生活中,幼儿参与劳动的范围比较窄,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大多数幼儿的劳动能力相对不高。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在劳动课程中重视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使幼儿有更多亲身参与多种劳动的机会,增加幼儿的劳动实践,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劳动课程中的融合,能给课堂带来诸多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丰富劳动实践的种类,使幼儿在提升劳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涵养与熏陶。我国传统文化与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传统文化是从劳动经验中提炼而成的。组织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能带领幼儿体会传统文化的深意,提升其劳动能力,推进幼儿劳动素质的提升。

例如,二十四节气是我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从人们的农作中总结出来的时令规律。至今人们仍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劳作的重要依据。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组织幼儿到农田开展相应的劳作,如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获等。在这样的实践中,幼儿不仅能掌握利用二十四节气判断农作物生长的方法,还能提升相应的劳动能力,促进劳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

6.组织家园文化共育,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幼儿不仅要在劳动课程中了解更多的劳动内容,还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样才能将劳动应用至生活中。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家长应与幼儿园达成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在劳动课程中的融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家长的参与能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向劳动课程融合的效果,共同助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因此,家长应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充分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例如,清明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布置作业,邀请家长带领幼儿共同参与到扫墓活动中。家长应在扫墓活动开展之前向幼儿讲述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及意义,激发幼儿对祖辈的敬爱之情。家长可以将扫墓的劳动任务交给幼儿,使幼儿在扫墓活动中表达对祖辈的敬爱。这种家园文化共育能帮助幼儿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将这样的劳动活动铭记心底,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进而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教师应具体结合劳动课程的内容,探究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科学地融合到劳动课程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体验劳动的机会,以此提升幼儿的劳动认知与能力,整体促进幼儿劳动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媛、胡诗悦《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与文化适宜》,《才智》2023年第32期。

[2] 张金峰《活动融情 浸润童心——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价值及路径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9期。

[3] 马艺萌《“四季歌”引领幼儿走进生活和自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路径》,《读写算》2023年第28期。

[4] 欧阳小宇、符太胜、董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2期。

(本文系2022年度屏南县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幼儿园幼小衔接中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NYKT2022-39;课题“传统节气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NYKT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