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传统美德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对于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传统美德故事的有效运用。本文对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美德故事幼儿园养成教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49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且历久弥新的智慧与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幼儿教育阶段,养成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影响。鉴于此,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与幼儿养成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为幼儿们的成长道路提供了正确且有力的引领。这种创新型融合教育模式,为幼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进而为幼儿们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石,助力其走向正确、光明的人生道路。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更致力于塑造他们的内在品格和精神世界。这种教育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和引导,促进幼儿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推动他们道德品质的提升,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实现全面的成长。养成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实践机会,让幼儿们在无形中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养成教育强调培养幼儿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为未来人生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的价值

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首先,此举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凝聚了千年的智慧和哲理。通过将这些故事融入养成教育中,能够深切地让幼儿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其次,传统美德故事在塑造幼儿良好品行方面具有显着作用。这些故事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通常展现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为幼儿们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幼儿们具备出众的模仿能力,这些故事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良好行为范例,引导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

最后,传统美德故事对于促进幼儿们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有效果。这些故事中所呈现的人际交往、社会情境,能够帮助幼儿们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协作与分享。

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内生动力的缺失

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一些教师缺乏对此教育方式的内在驱动和深入理解,导致他们无法真正领会传统美德故事的深层含义及其对幼儿品德形成的潜在影响。因此,这些教师未能充分重视传统美德故事在养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仅仅将其视为附加的教学内容,而非有效塑造幼儿品德的重要工具。此种认知的欠缺,显着削弱了传统美德故事在养成教育中的实践效果,这是一个亟待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方面——育人理念的错位

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更是对幼儿品德进行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家庭育人理念对于教育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实际上,家庭育人理念有时与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目标存在不匹配的现象。特别是当家长过分注重幼儿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时,可能会导致对品德教育的忽视。这种不匹配不仅使家长无法充分认识到传统美德故事在塑造幼儿良好品德中的重要价值,也削弱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这些美德的意愿。这种家庭和幼儿园在品德教育上的不协调,最终可能会减弱传统美德故事在幼儿园养成教育中的实效。

(三)幼儿园与社会方面——外部推力的不足

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深入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社会的广泛合作与支持。然而,当前这一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外部推动力。社会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尚未能充分促进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长足发展。同时,幼儿园在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方面也存在局限,未能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推动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实践中的潜力。这种外部支持的不足,对传统美德故事在幼儿园中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制约。

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强化知识学习

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至关重要。首先,教师需要深入剖析每个传统美德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及文化脉络,这不仅有助于推进幼儿教育全面发展,更能确保准确传递中华道德精神与文化基因。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与同行及教育领域专家展开交流,共同学习与提升,从而拓宽视野并丰富教育资源。同时,日常生活中的自主专业学习同样不可忽视,通过阅读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的学术文献、经典故事集等途径,教师可以持续充实专业知识储备,增强教育实践的根基。

2.提高专业能力

在推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与幼儿园养成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了实现更优质的教育成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素养。首先,针对每一个传统美德故事的深层含义和教育价值,教师应积极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借助这种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教师可以全面挖掘故事中的教育精华,并确保这些传统美德故事能够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更能够为幼儿们营造更加丰富且富有深度的学习体验。其次,在融入传统美德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这些差异包括他们的兴趣、认知和行为特点等。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为了与幼儿们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教师需要依据每位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并恰切地运用传统美德故事。只有当这些故事与幼儿们的真实生活和体验形成紧密关联时,它们才能够真正触动幼儿的心灵,发挥出深层的教育作用。

3.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能巩固幼儿的理论知识,还能深化他们对传统美德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策划与中华传统美德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亲身参与,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美德的吸收与理解。以《孔融让梨》和《少年司马光》这两则经典故事为例,教师可针对性地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在引导幼儿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可举办“分享日”活动,鼓励幼儿携带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食物与同伴分享。此类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谦逊与奉献精神,使其从小树立分享意识和团结友爱的价值观。而在学习《少年司马光》的故事后,教师可组织一场“小小历史学家”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化身为司马光等历史人物,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场景与对话,使幼儿仿佛穿越时空,深切体验司马光的勤奋好学与尊敬长辈的美德。

(二)家庭方面

1.树立德智并重的教育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德智并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成为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在深耕幼儿内心的道德领域。为此,家长必须明确品德与知识的重要性,同步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与品德培养。《黄香温席》的故事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蓝本。家长可以通过深情讲述,引导幼儿聆听,并借此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小黄香以自己的体温温暖床席,体现了对父亲的孝顺和深深的爱意。这一举动深刻描绘了孝心的具体表现。除了故事本身的启示,家长还可以与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孝心。例如,鼓励幼儿主动分担家务、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

2.重视美德教育的价值

家庭既是幼儿成长之地,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在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每一言行都如同种子,深深植根于幼儿的心灵深处,并生根发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对于美德教育的重视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家长不仅要成为传统美德的守护者,更要成为这些美德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是家长与幼儿心灵交流的重要时刻,每一次的微笑、每一次的善行都是家长展示诚实、尊重、宽容、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的良机。当这些美德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融合,家长的点滴教诲就如甘霖滋润,引导幼儿真正践行这些美德。

3.构建家园互动机制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紧密互动对儿童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对塑造儿童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等重要性,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首先,为了最大化教育效果,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积极且富有活力的家园互动机制。家长和幼儿园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营造一个有益于儿童品德成长的优质环境。这种合作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塑。其次,幼儿园应采取多元化沟通方式,如组织家长会、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定期且有针对性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幼儿园可以向家长传授传统美德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教育方法,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这些品德教育。

(三)幼儿园与社会方面

1.明确目标责任的体系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教育机构,是幼儿们“第二个家”,肩负着培育儿童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任,这一职责既重大又神圣。为了肩负起这一职责,幼儿园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确保传统美德故事成为日常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一支杰出的教师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将传统美德故事和道德观念以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加以传授,引导幼儿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并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儿童道德品质的培育并不仅仅依赖于幼儿园的努力。社会作为一个更宽泛的领域,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各个社会领域应协同努力,为幼儿园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让传统美德故事通过图书、影像资料等途径深入儿童的日常生活。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幼儿园更有效地推进养成教育,让儿童在直观且生动的展示中感受美德的力量。除了提供资源支持,社会还应强化对幼儿园的监督和评价。通过定期对幼儿园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我们可以确保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切实的实施,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将促使幼儿园不断完善教育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儿童道德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健全综合评价的体系

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深植于幼儿园养成教育之中,一个系统、完备的评价框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评价框架不仅要对幼儿园内的教育成果进行全面考量,还要纳入社会层面对幼儿园教育成果的宏观评价。首先,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幼儿园要制定明确、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紧扣传统美德故事的核心精神,包括诚实、尊重、勤劳、宽容等关键元素,并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精细化观察、准确记录和深度评估,我们可以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与传统美德相关的行为、道德理解及实践进行量化与质性的综合评价,从而精准衡量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为确保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家长、社区组织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幼儿园的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幼儿园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努力。他们的反馈和建议将成为幼儿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参考。同时,媒体等公共传播渠道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对幼儿园的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共同营造一个重视和支持传统美德教育的社会氛围。

3.提升社会主体的参与度

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是一项涉及幼儿园与社会深度合作的重大工程。作为幼儿品德培养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然而,仅凭幼儿园的努力是不足够的,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同样至关重要。为提升这一工作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参与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鼓励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包括家长、社区组织、教育机构及文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到传统美德故事的教育实践中,共同营造一个富含传统美德教育元素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幼儿园可以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策划亲子活动,使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传统美德故事。例如,通过围绕传统美德故事展开的亲子阅读活动,幼儿们不仅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乐趣,更能在家长的陪伴下深入理解诚实、善良、勇敢等传统美德的深刻内涵。此外,利用文化场所的实地参观学习,也能让幼儿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和美德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理解和认同。

综上所述,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园养成教育,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更揭示了其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些传统美德故事,通过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和深邃的道德内涵,有效丰富了教育内容,并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感性的道德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久霞《浅谈绘本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

[2] 袁英《多元活动开展,让幼儿园教育更有意义》,《知识文库》2023年第6期。

[3] 朱广红《习惯养成,受益终身——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科幻画报》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