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隽,谭福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双创”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使命。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1]。这一要求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态转变,对高校为社会培育开创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2年我国首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以来,学生们从创业活动中获益甚多。不少学生因项目进展需要而大量自学各种知识,从“学以致用”转变为“用以致学”。大创计划无疑为高校提升毕业生质量、培育“双创”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创计划在高职院校的实施仍存在若干问题:第一,重立项而轻结项: 立项遴选场面轰动,后期跟进松散无力,缺乏全面过程管理,有些项目做到半途便无声无息地搁浅夭折了。第二,重精英而轻普适:对大创项目的培育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明星项目能否获得融资,或在比赛中得奖,而较为忽略了对其他普通项目的指导。第三,重目标而轻手段:大家都很关注如何把项目培育成功,却鲜有人意识到不同层次的项目应有各自对应的培育模式,应开发一套多层次大创项目的培育体系。第四,常被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评价标准所绑架,缺乏符合高职特色的培育标准。

因此,该文设计了一个项目评价矩阵,借此厘清不同层次项目的特点及针对性的培育方案,从而重新思考适合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方式,以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应有的教育效果。

1 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精英轻普适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受到各种评估、 评优标准的引导,而这些标准又以结果性的量化指标为多。这导致有些高校以“大创计划立项数”“‘互联网+’大赛比赛获奖名次”等指标作为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以培养出多少“学生企业家”“大学生创业新闻人物”为最大的荣耀,为了获奖不惜用重金去砸少数几个项目,给予特别的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目标的界定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创业教育目标是指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创业的创业者; 而广义目标则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的创业教育应为广义目标与狭义目标并举,不应有失偏颇,既是培养专门创业人才的“精英教育”,更是提升全体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普适教育”[3]。如果为了出成绩而抓几个典型重点辅导,则褫夺了广大普通学子在创业项目的培育中获得成长的机会,无法完全体现出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1.2 重目标而轻手段

立项项目能获得良好进展是大家的共同愿景,然而很少有人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加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目标应该采用何种指导手段,鲜有分析。事实上,教育讲究“因材施教,有教有类”,并非所有的大创项目的培育目标都有机会获得风投投资或大赛奖项。事实上,创业的可教性一直受到广泛质疑[4]。如果不对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分层次的界定,指导教师在往往对于如何指导大创项目感到无所适从。由此,根据不同的项目发展阶段,学生的不同水平,应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育目标,辅以不同的培养方案。

1.3 缺乏符合高职特色的培育标准

“双创”人才包含创新型人才与创业型人才两个维度。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在某一领域进行探索与创新实践,尤为多见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设计新的商业模式。创业型人才并非特指创业的人,而是具有首创精神与冒险、开拓的个性,在工作岗位上能体现出创业素质的人才。创业型人才善于通过创造性活动,把想法和观点转化为商业行为,并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两者在价值取向、教育技术背景以及能力结构方面的对比见表1[6]。

从历年多届大创计划立项的数据分析,评审更侧重于项目的创新性。创新型项目对创业者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因此高职院校项目在最终立项或获奖名单中身影寥寥,一般比例不超过10%。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多数是创业型项目,创新形式主要为商业模式创新。简单地套用高校通用评价指标,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双创”人才培育起到最佳效果。

2 多层次创业教育目标的设定与相应培育体系构建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里的基本原则。既有研究除了广义目标与狭义目标的界定外,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剖析的研究为数不多。其中,Sexton 和Kasarda 把创业教育的目标规划为四个层面:一是帮助学生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 二是增加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抱负; 四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7]。国内学者杨益彬(2010)[8]把高校学生的多层次创业教育目标界定为基础性目标,普及性目标以及提高性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是学生毕业后到各个就业岗位上开拓事业所应拥有的基本素养,例如,勤奋踏实、不畏艰难、坚忍不拔与积极乐观;普及性目标是对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给学生播下的创业的种子;提高性目标则是指让那些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能力。

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强调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受到学历层次所限,高职教育培育的“双创”人才亦更侧重于创业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四层次“双创”人才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这四层目标从面向大众教育目标开始,逐层上升,最高层次为培养出创业型人才。

第一层目标:具有勤奋踏实有责任心的职业精神,能较好地达到就业岗位要求,成为靠谱的员工。

第二层目标:熟习各种管理工具、沟通技巧。微观管理能力获得充分锻炼,拥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第三层目标:除了勤奋踏实,还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还具有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岗位创业的意识,带着开创性精神完成企业交付的任务,成为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第四层目标: 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迎难而上的魄力。具有创业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具有微观操作能力与宏观战略能力,真正能投身开创企业并带领团队不断奋斗。

针对这四层培育目标,我们提出一个相应的人才培育体系,展示从课程教学、项目辅导到资金、场地等资源的多层次创业教育培育方案。

3 多层次教育目标下大创项目的分层培育

在项目体系中,学生从课程内嵌的创业项目设计模块便开始产生创业项目的创意。从不太成型的创业火花、 到做出实际业绩、 获得天使投资人的认可与投资,创业项目的运作一般都是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完善的。然而,鲜有研究去深究项目在升级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学校应当如何施以针对性辅导。以下,我们将对大创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提出针对性的分层培育方案。

以横轴表示项目的创新性,以纵轴表示项目的实践性,以此构建项目评价矩阵,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分类。创新性,考量项目是否创造出新的产品/模式,是否对旧模式/产品/技术的改变或更新,体现在项目中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使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性,考量项目计划是否能付诸实践,实干落地。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归类到矩阵的四个象限(如图1所示)。

图1 依据实践程度与创新程度对大创项目进行分类

在图1中,大部分学生的初始状态是第三象限,即创新程度与实践程度都双低。通过课程资源与场地物质的支持,帮助他们向第二或第四象限迭代升级,最终迈向创新程度与实践程度双高的第一象限。具体而言,每一个阶段的项目具体指导措施包括。

3.1 第三象限:创新程度与实践程度双低的项目

这一阶段是大部分学生的起步阶段。学校暂时无需对这种项目予以过多的经费或场地支持。但并非意味着我们对这些学生置之不理。学生愿意提交创业计划书,说明他具有创业热情,只是由于处于创业思维萌芽阶段,知识储备不足。按照前述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这个项目团队暂时只达到第一、第二层的能力培养目标,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他们进步。

对于这一类项目,培育目标是“长见识、开脑洞”,具体措施包括:(1)鼓励学生多参加创业课程,如KAB、SYB 或其他校内创业相关课程,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掌握必备知识与分析工具。(2)带领学生对成功的项目进行观摩、分析,通过对优秀团队的学习以启发心智。(3)鼓励他们到其他优秀项目中去帮忙,从中感受项目运作,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提升执行力。(4)鼓励他们再次提交创业计划书,为他们分析进步之处,看看是否进步到了其他象限。这一类项目虽然不太成型,但在经过指导后,项目有望从第三象限移动到第二或第四象限,创业团队能力也会大有进步。

3.2 第二象限:创新程度低而实践程度高的项目

尽管普遍认为“双创”首先要提倡创新,但运作这种项目对于学生成长并非没有益处。首先,如果项目能落地,说明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发掘敏锐且准确;其次,能把一个项目运作好,这对于对学生的管理、沟通等各方面能力均是极大的考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得到快速成长;最后,一个项目的运作经验可能成为学生运作下一个更好的项目的基础,也可能为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发光发热储备好积极乐观、 不折不挠的创业者态度与丰富的实操经验。因此对于这一类项目,应鼓励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协助与辅导。按照前述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这种项目的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基本上已达到第二、 第三层的培养目标,可以通过对项目的辅导、孵化,让他们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种项目的培育目标是“练实操、试优化”,具体措施包括:(1)主抓项目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争取让项目早日能自负盈亏、独立运转。(2)注重锻炼学生的执行力、团队管理、协作能力等各项常规管理能力,鼓励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 企业管理知识以及学习必要的市场营销、金融保险、财会和税务等创业相关的实务知识。(3) 夯实项目基础的同时,带学生发掘各种商业机会,鼓励他们尝试创新的商业模式,把普通“生意”做出新创意。

很多创业项目的创新思路都是迭代而来,这些创业团队有可能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项目本身的理解,从而发现更好的思路,也有可能在导师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模式。如果项目优化成功,项目将可从第二象限移动到第一象限,创业团队亦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能力的提升。

3.3 第四象限:创新程度高而实践程度低的项目

这种情况存在几种可能的原因: 其一是对实际情况的理解不到位,因此项目的设计有硬伤;其二是设计没问题,只是团队在人、财、或物资方面缺乏实践条件。这个项目团队暂时只达到第一、 第二层的能力培养目标,但有创新思路说明团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较强,可通过指导帮助他们能力提升。

对于这种项目的培育目标是“练思维、受挫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第一种情况,适宜引导学生发现项目硬伤,锻炼全面思维,提升项目分析能力,重新设计项目,提升可行性,帮助项目落地,把项目从第四象限推动到第一象限。针对第二种情况,要视乎欠缺的条件而定。例如,有些限制可能来自校内制度,指导教师可试试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 而如果受到的限制条件是师生都难以逾越的,便需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转变或放弃。毕竟,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创业想法,创业必须靠计划与资源结合才有机会成功。让学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变得更尊重现实、贴近实际,可助他在未来选择项目时少走弯路。

3.4 第一象限:创新程度与实践程度双高的项目

这一象限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后学生项目的最理想状态。这一象限项目既有创新性又能做出实际流量。创业团队素质高,既有想法也有执行力,通常还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可以按项目进展所需自学各方面知识。按照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这种项目的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基本上已达到第三、第四层的培养目标。

表2 不同层次的大创项目培育措施

对于这种项目的培育目标是“扶上马、送一程”,具体措施包括:(1)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立项,通过获得立项资助、政府支持等募集到项目运转的首批经费。(2)创造条件让项目走出校门,通过参加各种比赛、路演,打磨项目,提升团队能力。(3)校内外导师结合。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来担任校外导师,提升项目素质; 另一方面,由校内导师为学生提示需要补足的知识,如法律、管理、金融和财税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4)帮助学生对接各种资源,帮助寻找具有某些专长的团队成员,如财务人员、营销人员,联系各级孵化园、加速器、天使投资人等,让项目尽快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同时,这一类项目在校内可以形成示范效应,成为其他创业学子的榜样。针对上述四个阶段的培育措施与支持手段如表2所示。

4 结语

该研究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高低进行分类,构筑了一个二维矩阵,描绘了学生项目的四个项目发展阶段与迭代升级路径。针对不同的项目发展阶段,该研究梳理了相对应的指导目标与手段和资源支持体系。学校应关注大创项目培育所蕴含的更广义的教育目标,联合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职能部门)以及各个院系,对大创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针对性管理与指导,让大创项目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练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激发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 行,每行不超过42 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 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