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梅,倪毅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群体一直是国家、 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群体。国家在教育资助上设立了各种经济资助政策,对解决高职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助其完成学业,但由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高职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直以来也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对高职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了研究。

1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研究现状

1.1 心理贫困定义、表现及成因研究

武晓东武晓东在《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综述》一文中对心理贫困定义的研究总结非常好,除了经济方面的客观因素外,更应该关注自身精神层面的匮乏造成的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并总结了其表现为自尊与自卑相矛盾,交往向往和自我封闭相矛盾,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复杂心理,从家庭、社会、自身进行了成因分析;刘春蕾在《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 中直接给出心理贫困的定义为人在心理和人格特征上出现的一些负性变化,是对一些问题不能恰当对待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从心理状态的表现及行为规范上的表现两个方面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表现进行了研究,并从社会环境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冲击、 贫困生自身的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成因;魏涛在《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高校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原因探析》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原因,由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等缺失,从而导致心情压抑、持续性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过度防御、失落无助等表现。

1.2 心理贫困干预策略的研究

高朋敏,齐艳萍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研究》 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索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方法,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培养、激发、塑造贫困大学生像雷锋一样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精神力量、积极健全的人格摆脱心理贫困;黄秋莲在《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策略研究》从培养贫困生积极的心理认知、塑造其积极的人格和情绪、 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三方面探索了高职贫困生“心理脱贫” 策略;张蓓,史晶在《贫困生更应该从心理上脱贫》提出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加强自立自强和就业教育、持久地关注、及时地鼓励和帮助、学习上的帮助提高、走进学生心理,努力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等六个对策。

2 现有研究的可改进之处

前人的研究在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方面的成效显着,值得学习。结合学者们的研究,笔者做以下可改进之处的总结。

2.1 忽视了当事人自身的资源

目前关于贫困生心理脱贫方面的研究,在贫困生自身与帮助方的关系定位上,多数是从帮助方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如何去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将帮助方放在了主要位置,帮助方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忽视了当事人自身的资源。自己才是改变自己的真正主角。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贫困生心理脱贫研究,从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贫困生自身作为主体来研究,在传统研究上迈出了一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2.2 传统干预探究问题根源不利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干预模式,回溯过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回溯过去意味着曾经不愉快体验的再次重复,从人的本性来说是不愿意去回溯的,或者回溯可能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或者即使回溯了也不愿在陌生人前提起,无论何种情况,对于解决问题都非常不利。现实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找到其根源,或者即使找到原因,也可能与问题之间并无实质的关系,因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所以,传统的干预策略探究问题根源不利于解决问题。

2.3 宏观、专业层面上的研究多,适合非心理背景一线工作者的研究不多

随着高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规模也在扩大,其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而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较少,难以应对这么大的咨询量。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偏见,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而广大的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中与学生接触甚多。相比较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而言,学生更乐意与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交流,倾吐内心。这样,只要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掌握一些应对学生适应性、发展性方面的问题的策略,就能够及时有效的给予解决。我们当前的策略研究,比较适合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非心理专业背景的工作者的并不多。

3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3.1 秉承“助人自助”理念

贫困生自己才是自己问题与情绪的主人。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同学、朋友(朋辈)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催化剂”功能,而非“消化剂”,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他们解决问题的进程,辅助其认识问题,设定目标,梳理解决思路,真正地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贫困生自己。所以在工作中,一线的工作教师不要觉得自己是万能的,将自己的思想、行动等强加在贫困生身上,让贫困生在你的指挥下行动,这对其真正解决自身问题非常不利,而要给予贫困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在你的引导下自己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2 充分发掘调动贫困生自身的资源

贫困生自己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要寻求、辅助贫困生发现、认识自身的积极品质、优势资源等,进而实现问题的化解。贫困生并非无任何优点,一无是处,他们只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以致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及时调节从而产生心理方面的一些负性变化。对于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研究发现,贫困生总是自卑与自尊交织在一起,强烈的人际交往愿望与人际回避矛盾在一起等,况且多数贫困生能够走入高等学府除了扩招因素外,自身也是比较优秀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们自身还是有优点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亮点,放大这些亮点,正确进行自我认知,辅导他们点亮他们的大学生活,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色彩。

3.3 保持尊重与希望

尊重与希望会让人倍受鼓舞。一线工作者切记不要“贴标签”对待贫困生,人格面前众人平等,要保持对所有人尊重的态度,并教育其他学生要保持互相之间的尊重。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贫困生看不到希望,希望是在茫茫人生路上的信号灯,希望是目标所向,希望是前行的动力。我们要让贫困生自己寻找希望,要帮助他寻找希望,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希望可以引起大改变,这对其自身的改变意义重大。

3.4 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及策略

贫困生普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作为辅导员、班主任等,要掌握一些谈话的技巧及策略,让贫困生愿意对您张开嘴,敞开心。要学会倾听,不打断学生的倾诉,要学会聆听,用心去听学生的倾诉,要学会边听边观察,在学生情绪比较激动时可以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如轻轻地在肩膀拍一下等。真诚的赞美可以让人心里很舒畅,真诚的赞美可以提高其自信心,赞美可以使其朝着赞美的方向努力,赞美可以使其放大自己的闪光点……要学会真诚的赞美,她会使白痴变为天才。

3.5 发现、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一线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个案自身的积极资源,包括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学、教师等,我们要将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好,让他们在遇到问题需要调节时,能有倾诉的渠道,能及时得到合理的意见、建议以及宣泄。第一,与家庭保持沟通交流,利用好家庭资源,让其充分感受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充分感受父母的关爱;第二,引导同学、舍友与贫困生良好相处,大家一起在相处中成长,彼此取长补短,成为彼此的心理支持;第三,教师要主动与贫困生沟通,关心其成长及心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学校都将是贫困生坚实的后盾,将为他们提供从经济等各方面的帮助。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领域。目前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充分地将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工作者调动起来,将发挥巨大作用。他们与学生打交道最多,易于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对于一些适应性、发展性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地在萌芽状态予以处理,避免进一步恶化加剧。希望该文的研究能对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提供一些理论以及实操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