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平凡,王茜,赵晨琪,潘瑞,肖滋成

(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1 短学期的时代背景

短学期又称小学期,即在原有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夏季短学期和冬季短学期,旨在补充学校春秋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短学期制最早是由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一百年前设立,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以及满足一部分期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学生的需求。我国实行短学期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先生首创性地把短学期制引入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指出教师必须精简教材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短学期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短学期实行后不但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同时也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进入21世纪,为满足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需求,与国际高校接轨,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1],国内实行短学期制的高校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超过七成高校均已实行短学期制。

2 我校短学期实践现状

尽管均被统称为短学期制,但各高校的实施方式、侧重目标有所不同。

湖北工业大学从2013—2014 学年第二学期起设立冬季、夏季短学期,全面推行短学期实践活动,并创新性地使用“校友邦”网络平台[3],实现教师线上项目提交、线上师生双向互选、学生线上撰写周日志、教师线上及时指导、批阅与考评。线上全过程跟踪管理监控,真正实现了师生全程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共享、实践成果考核的格式化、规范化和可追踪性,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短学期的质量。此外,学校在每个春秋学期开始前一周的周末组织全校班级进行答辩考核,每个学生都要通过PPT 展示自己在短学期实践的内容,分享实践心得与经验,提出对下一个短学期的规划和憧憬。

据统计,我校目前已组织实施了14 次短学期实践,总计参与人数不低于20 万,短学期制度也在摸索中逐渐成熟,有效促进了我校“721”梯级、分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成效初显。学生通过短学期参加各类渐进式的实践活动,不但有效提升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还提高了修养,开阔了视野。近年来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升高,在各学科竞赛中也是屡次获奖,共获得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 585 项、省级奖项1 131 项,在《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73 位,省属高校第一。短学期对我校的学科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我校共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 个,突破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专家进校考察环节中,我校7 个专业的短学期实践成果给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好评。虽然我校在就业率、学科建设、竞赛获奖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实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但与“双一流”高校甚至同级别表现突出的高校比如三峡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等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武汉工程大学共44 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长江大学共计获批40 项,而我校获批项目总数仅23 项。这些数据说明我校科研能力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短学期实践对提高我校科研竞争力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提升短学期的质量,提高我校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我校科研竞争力,是一个极富挑战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3 以科研为出发点、短学期为载体,催化师生科研能力

短学期制改革不仅是教学时段的重新划分,还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改,更是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不仅是管理层的任务,更需要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配合[4]。因此只有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潜力,才能真正提高短学期制的实施效果。在传统教学制度下,课程越来越繁琐,内容越教越多但忽视了学生该如何学、怎么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工作[5]。短学期实践中对本科生创新能力最有帮助的项目是科技创新类训练,即以科研项目做支撑(各类纵向、横向及“大创”项目),利用短学期鼓励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利用短学期实践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探索能力,不论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对高校科研实力的提升都有显着的作用。

3.1 正常学期和短学期合理布局、高效结合

虽然短学期实践给本科生参与科研探索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一次短学期只有短短的2-4 周,对于很多本科生来说,可能刚刚熟悉实验室环境,短学期就已经结束了,等到下次短学期开始,还要重新花时间适应研究工作,这使得短学期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将正常学期与短学期相结合,把正常学期当成短学期的理论知识铺垫,把短学期当成实现目标的攻坚时刻。正常学期,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上,每周抽出固定或者碎片化时间去实验室熟悉基本操作,积累经验。短学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课题攻关,做出成果。简言之,正常学期开展头脑风暴、理论知识的积累、基本操作的熟练;短学期专注:手脑并用,自主思考分析,敢于挑战尝试。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从实践中开拓新思路[6],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

3.2 长远规划,设定目标

短学期实践已有数年,但是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短学期的态度由积极逐渐转向倦怠,以致于短学期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短学期的策略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短学期制把学生从疲于应付考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但绝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松,而是要更加珍惜时间,更有紧迫感,不断提高学习和科研的效率。然而部分学生对短学期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清楚,也缺乏长远的目标,把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当作是完成一项任务,因此往往缺乏主动性。

作为省级地方工科院校一线教师,笔者充分以“大创”项目为载体,短学期为加速催化剂,把大一新生当成课题组科研主力,以进行长达4年8 个短学期的分层分级的长远规划,设计了4年8 个短学期的循环培养方案,让学生明确短学期对自身能力发展的意义和各阶段的目标:(1)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科研动机的梳理,明晰科技创新的目的,确立投身科研的长远目标;(2)正常学期利用零星时间熟悉实验室环境,基本规范和操作,科研习惯成自然;(3)以科研为目标的课程学习方案,广泛涉猎国内外文献,从最初的好奇一步步深入到兴趣养成;(4)体会把设想付诸实际的快乐,体会动手实现的乐趣。经过8 个短学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培养,到第三年和第四年,学生能取得科研成果。

3.3 教学相长,科研强校

很多教师虽然将短学期视为开展科研工作的良好机会,但对接纳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并不积极,在培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不积极。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厘清短学期与正常学期的关系,要认识到正常学期的教学是铺垫,短学期才是科研突破的关键。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教师要精简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讲教材内容;(2)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化信息,给学生提供足够素材以自学;(3)教师对学生短暂的不适应要有预见性。教师要首先对所教学科有独到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教学要建立在科研基础之上,实现正常学期教学与短学期实践训练的无缝连接。对那些不适应短学期制的教师,可以设立缓冲机制,让他们逐渐适应。当教师能够做到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短学期的准备时,学生也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训练当中,经过四个学年短学期的循环实施,定会形成教学相长、以研为主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四年短学期实践按周期对师生科研能力催化

4 结语

只有深刻理解短学期制内涵,积极践行“科技创新赋能高等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通过短学期让具备良好自学能力的学生挑战未知领域,享受科研的快乐,体会科研中的开拓精神,通过团队“传帮带”,使他们学会协作。这些品质终将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使他们成为国家所需的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