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信华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 511500)

广东制造业发达,长期以来,技能人才都是广东打造制造强省、保持经济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技术革新推动的产业升级,广东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2011年,广东省政府同意在清远市规划建设广东省省级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基地,打造“中国职业教育高地”,培养更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这成为清远加快融湾崛起步伐,努力打造环珠三角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市的破题之举。

广东省职教城落户清远,至今已进驻高校达到10所,在校师生人数将近12万。预计到2025年,职教城内院校将达到24所,在校学生将达到25-26万人,预计每年可为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培养输送约3-4万名高技能人才,提供20万个培训岗位,这些劳动力市场上最活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双区”上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才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省会及以下中小城市应全面放开对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等人才的落户限制,推进有能力在城镇工作、生活的高学历流动人口留城定居[1]。

清远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三线城市,在周边众多明星城市经济发展程度高、城市软实力好的情况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更大[2]。因此,清远如何提升职教城毕业生,尤其是认同清远本土文化、与清远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所需专业关联度高的毕业生的留城意愿,做好当前融湾崛起背景下的人才开发和建设,减少人才外流,已成为亟须讨论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广东职教城毕业生就业去向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职教城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在3万~5万左右。通过查阅各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如表1显示,2020年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人数3 716人,留清发展人数654人,占比17.66%,选择留城发展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但占比排名只位居第二,毕业生就业流向最多的城市是广州,约31.70%。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留清发展人数89人,占比2.90%;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留清发展人数45人,占比1.13%;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留清发展人数比例不足1%,对比2019年职教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差异不大。总而言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广东省职教城毕业生大量流向一、二线大城市,选择留在三线城市清远发展的意愿、积极性不高,留在清远实习就业的人才比例不高。

表1 2019年与2020年广东省职教城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表

2 广东职教城高校大学生留城就业的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流动人口作为年轻的创造性阶层,其留城选择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3],微观上属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宏观上影响区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调节作用。

纵观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大学生留城就业发展意愿受内部个人特质和外部职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包括职业兴趣、技能优势、薪酬期望、职业预期、父母影响、家庭经济压力、城市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条件、人才政策导向等因素[4]。本研究以广东省职教城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为城市人才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和策略引导,因此对“内部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作了肯定正向的假设,即毕业生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并能正确认知个人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倾向和技能优势等职业特质。通过探析改变外部职业环境因素,促使毕业生愿意留在当地,提高留清发展的人才质量与比例。根据对已有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分析,学者对影响毕业生留城意愿的经济因素[5],如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薪酬水平等已经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影响当代大学生留城抉择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较高层次的需求)和ERC理论(较高层次的需求)为理论基础,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学生对优质的城市文化服务、文化活动、文化环境需求日益旺盛。本研究主要探究职教城的城市文化,特别是产业文化品牌这一非经济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留城发展的影响,利用代表清远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本土文化和产业品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通过采取“文化留人”的举措,促使省职教城毕业生选择清远作为职业发展和落户之地。

2.1 清远特色文化

山水神韵竞风流,民族交汇远流长,这便是清远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

在清远文化中,第一特质就是山水风韵。清远地处南岭山脉南缘,北江中下游地段,高山叠嶂,溶洞千姿百态,山水交错天成。阳山的广东第一峰,登高尽览粤湘桂三省边城风光;连州地下河,富有“广东第一河”的美誉;秦汉时期阳山关,更有“天下第一水关”之称。

清远地处南北通衢,曾经革命之火熊烈,古今名人先烈辈出。千百年来在名人、先烈的影响下,清远民风富有革命气息和人文诗意,人文建筑带有中原文化,饮食文化上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广府文化是清远的主流文化,清远人的文化习俗与广府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清远少数民族多,民族风情更是清远地域文化的特色,壮族、瑶族所代表的壮情、瑶情各具特色。

山水略相同、文化各不同。城市文化的审美享受与价值认同影响着大学生留城意愿。清远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地方文化特征对增加城市文化的价值、提升其对大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2 清远产业品牌

清远不仅是文化名城,还是广东粮仓,是港澳台和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6]。以种植蔬菜水果,养殖麻黄鸡、鸟鬃鹅、北江水产等为第一产业;以电子、陶瓷、建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为第二产业;以大数据与云服务业、“互联网+”电子信息为重点发展产业。

清远一直是农业大市,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茶产业园被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佛冈县有“国家柑橘种苗繁育基地”和柑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清远鸡入选首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群,麻鸡种业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清远市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前沿新材料产业方面,先导稀材、豪美新材、金发科技、聚石化学等是清远的大型先锋企业,灰色的水泥、白色的陶瓷和有色的再生金属这“三色产业”在清远的工业发展中独占鳌头。处于南部融湾发展区的清远国家高新区、广清产业园、广佛产业园等大力发展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以及涵盖养老和育幼的生活服务业,培育和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努力建设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

城市产业品牌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文化因素,清远立足自身优势而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当地特色产业品牌和特色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文化,能促使职教城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吸引毕业生集聚城市发展。

3 引导职教城高校毕业生留城的策略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让城市更鲜活、更美好,让更多的人喜爱和向往。通过不同的角度引导职教城大学生感知清远的文化脉动,能让更多的人对清远更加认同和依恋,从而让更多的人留在这座城市。

3.1 定位城市形象,长期导向特色文化

具备山水神韵、人才辈出、具有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特质的清远,要归纳、提炼、精准地定位城市形象,在人文、经济、历史和社会方面渗透本地特色文化和城市形象,利用宣传栏、广播、报纸、电视,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网络媒介平台, 宣传清远文化[7]。通过城市纪录片记录和宣传清远的历史文化;通过公众号、抖音等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快捷、多样和精准地介绍和宣传清远的山水、民族风情和名人故事,如清远“温泉之城、漂流之乡、龙舟之乡”的水韵风采、红色革命基因、瑶族六月十六“耍歌堂”及壮族七月七“戏水节”等;倡导构建以“清远+母校+校友”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8],向职教城学生宣传清远城市形象,让大学生不仅关注母校,更关注母校所在的城市,了解清远的文化,喜爱清远。

3.2 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提供宜居乐业人文环境

对一座城的留恋,在于良辰美景,更在于文化栖居。良好的就业场所,宜居的城市环境,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清远是中国宜居城市、中国十大绿色生态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应结合发展机遇,在环境空间格局、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人居等方面惠民利民。在建设南部融湾发展区的同时加快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优化城镇绿地生态环境,构筑绿色立体交通网络,深入发掘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增加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大力建设生态停车场,创建生态文明社区图书馆,加强农村垃圾智能处理,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而形成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以更好地吸引职教城大学生留城就业[9]。

3.3 推行校地文化互动,实现城市文化和产业品牌进学校

大学生留城发展是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用人单位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在解决这一重要问题上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配合地方宣传深度参与“留人”[10],在校园传播清远文化,能有效促使一定比例的毕业生留在清远发展,助力清远经济社会融湾崛起。

3.3.1 城市文化进课堂

高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中融入清远文化,特别是产业文化的因素[11]。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渗透清远广府文化、瑶壮民族风情等文化特质,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清远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活力;利用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清远产业文化观念,包括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观、效益观、环保观。同时注重研究和开发与清远特色文化和产业文化观相关的教材,并列入选修课[12]。二是在专业课程,特别是与清远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关联度高的专业课教学中,全面贴近清远产业文化。如农学专业对接英德红茶、佛冈柑橘的种植业,旅游管理专业对接清远温泉休闲、漂流感受、山水风光、溶洞奇观、民族风情等旅游品牌,化工专业对接水泥、陶瓷、有色金属产业。

3.3.2 城市文化进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职教城高校可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清远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直观了解和体验清远的文化和成果;举办“第二故乡”短视频、摄影、征文等比赛,通过镜头关注清远的文化古迹、城市风貌、自然风光和特色民俗;开展瑶壮文艺巡演,将瑶壮民歌、盘王节、耍歌堂、长鼓舞、布袋木狮舞、舞火狮等民族文化呈现给更多的大学生;举办校园特产美食节,让学生品尝地道的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阳山板栗、连山沙田柚,从中深刻认识清远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开展企业参观交流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陶瓷、水泥、有色金属等清远龙头企业,走进“融珠入湾”的重要项目——星谷产业园[13],让职教城学生全面了解清远当地的产业品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及发展空间,实现就业前置化[14];开展各类与清远特色和产业文化相关的宣讲和讲座、就业创业比赛、校园双选会等专题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让职教城学生参与到清远当地的理论和实践建设中。

3.3.3 城市文化进校园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具有教育导向作用。职教城校园要整体规划,利用校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增强校园文化中的清远文化特色。如建立与清远产业文化相关的食品生物、陶瓷材料、旅游管理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校内清远特色产业创业园,建造校内瑶壮文化馆和特色产业成果展馆,悬挂清远名胜地标、特色产品、瑶壮刺绣织锦等壁画;职教城高校的校园标语、宣传栏融合清远文化特色,彰显产业文化,突出企业元素,将清远特色文化和品牌元素以多样化的形态融入校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和每一个角落,通过这种环境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清远,培养学生对当地的情感和归属感。

3.4 激发基层就业热情,引导扎根粤北大地

广东省是毕业生求职的热点地区,在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上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山区计划”等基层项目。其中“山区计划”包括“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和“一校一社工”3个专项。每年招募或者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支教和心理辅导到粤东西北地区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而清远就是重点服务地区。因此要积极引导职教城毕业生关注清远城乡建设,关注清远产业和用人需求,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地方工作、到基层工作。通过基层就业项目,培养毕业生扎根清远的情怀,从而促使职教城学生留清服务,施展才华。此外,还可以引用典型先进毕业生参加基层项目的人物事迹,开展“三下乡”团学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增强职教城学生对市情、民情的了解,自觉把个人职业理想同当地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基层锻炼和社会实践,培养职教城大学生扎根清远粤北大地就业发展的情怀。

4 结论与展望

就业提质,是让广大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反映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大学生留城发展是协调人才资源、实现高质就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大学生对丰富而有品位的城市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作为未来坐拥近30所高校,约30万大学生的广东职教城,扭转毕业生外流的局面迫在眉睫,必须着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项目和产业品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促使城市文化,特别是产业文化价值的再提升,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实现靠文化引人、留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打造职教城大学生友好城市,释放吸引人才的“职教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