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婧,陈健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烟台 264006)

201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1]。因而,高职院校招生层次及招生渠道多样化,扩招生源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B、C类生源,他们的年龄不同,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不同,学情复杂,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时间有个性化要求[2]。B、C类生源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与传统生源不同,这对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改革等提出了挑战。

B、C类学生自我意识更强,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再教育,提升学历,改善工作环境[3]。通过分析B、C类生源特点和认知规律,了解生源特征、学习状态、学生需求层次,明确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梳理其组成及发展趋势,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扩招生源的学情分析

1.1 扩招生源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时间不充裕

食品专业扩招生源普遍学历不高,学习基础较差。他们多是初、高中毕业,希望通过学习提升学历和技能,但由于长期脱离学校集体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难以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上受限制,在职学习者希望周末集中学习,而自由工作者或农民工希望在假期集中学习[4]。

1.2 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不符合扩招生源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扩招生源类型多样,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源结构的复杂,为高职教育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开展。首次招生时,高职院校未对B、C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导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B、C类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5]。

1.3 扩招生源学习需求不一,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扩招生源学习需求多样,一部分学生实操能力强、理论水平弱,希望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一部分学生实操能力、理论水平都弱,希望获得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要求不高,只希望提升学历。制定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是对B、C类学生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课程体系不符合B、C类学生的认知规律

食品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都是针对传统生源,但B、C类学生由于过早地进入社会,具有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善于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对B、C学生学生开展教学,需要提升其学习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重新建构以及教学模式改善等方面做出调整,以满足新型生源的学习需求。

2.2 专业与产业契合度低,难以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无法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B、C类学生对于企业、岗位和技术有一定了解,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因而需要引进合作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团队及教学资源。

2.3 现有的课程体系不利于B、C类学生可持续发展

食品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都是针对传统生源制定的,并没有按照工作流程项目化、模块化的要求加以区分,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固定。而B、C类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多样,学习时间不同。因而,对他们开展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将学习的选择责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和掌握所需技能。但现有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部就班开展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难实现可持续发展[6]。

3 构建食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3.1 设计思路

根据食品专业的岗位需求,确定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烘焙、食品分析与检测三个培养方向。结合岗位工作任务要求,改革课程内容,满足生源多样化需求,按照职业技能的内在逻辑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课程设计。依据培养方向,将课程体系设计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以及实践模块。

(1)基础模块,涵盖了专业基础和通识基础两部分内容。针对B、C类学生职业素养、学习能动性及专注力偏低的情况,在专业基础部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食品类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概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学生答疑解惑。在通识基础部分,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内容[7]。

(2)专业核心模块,根据岗位划分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烘焙、食品分析与检测三个方向,融合学生的专长,依据培养要求,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及理论知识为核心,适当融入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灵活应用食品营养、加工、分析与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原理与方法解决专业问题。

(3)拓展模块,是从食品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入手,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及所需能力素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素质结构,确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坚持就业和成果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处理能力、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同时引入岗位职业技能指标,确保学生提升实践技能,促进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对接。

(4)实践模块,注重学生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专业核心实践教学模块和技能证书模块。其中,在实践教学模块,在职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完成工作中的实际项目以及论文答辩的方式置换学分。证书模块是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渠道[8]。

3.2 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3.2.1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B、C类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迫切,难以适应学生入学就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此,食品专业重构了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烘焙、食品分析与检测三个方向所共有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所学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9]。公共通识课模块包括职业教育所必需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体育、美育及劳动素养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养等[10]。

(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加工与烘焙、食品分析与检测三个方向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

(3)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主要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差异设置相应的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技能证书模块以“1+X”证书为契机,借助“1+X”证书试点,构建食品合规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模块,设置相关课程[11]。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食品营养、食品加工、食品检测不同方向的职业能力需求,以模块为基本单元,整合课程内容,制定模块化课程标准,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突出学生实践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3.2.2 基于学分制的课程模块化人才培养

结合扩招后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将课程模块作为学分的基本计算单位,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不同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教师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的需要。扩招生源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公共通识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学生可以采取弹性学制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对于技能证书课程,学生在考取证书后可以置换相应学分。基于学分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满足扩招后多层次生源的学习需求[12]。

4 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专业带头人及各课程教学团队结合食品专业课程特征,改变传统考核模式,根据学生层次,合理制定考核方案,根据模块化内容,对考核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扩招生源并不需要学习所有课程,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选择课程。

4.1 制定考核认定标准和考核方法

学校与企业协同配合,以过程性和日常学习考核评价为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时考核设置思政评价标准(占50%)和专业评价标准(占50%),思政评价包括考勤、互动、协作三个维度,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协作意识,专业评价包括理论技能、行为技能、综合技能[13]。

4.2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人一策”档案,强化过程评价,从学生入学之初,到在校学习及毕业实践的整个过程,阶段性记录并考核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在单门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性考核评价,考核内容由重知识转变为知识、技能、素质并重,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分析、评价、创新等能力[14]。同时,考核方式结合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达成,鼓励辩证思考、理论表达及技能展示,充分调动扩招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