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才,李建华,何佳林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塑造新型产业体系,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新理念、新资源和新动力。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大数据,2014 年3 月,“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1 年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高校肩负着大数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2]。大数据技术专业要适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需求,积极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展了对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王雪松等[3]改革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知识与技能融合、书证衔接和融通等方面实现“1”和“X”有效衔接;陈珂[4]变革“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实施企业项目、科研成果与课程可持续融合的教学模式;刘元刚等[5]构建互联网时代“1+X”证书制度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保障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的措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孙睿等[6]实施从课程、专业到专业群的三级项目贯穿和基于“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融通的课程重构;孙伟[7]提出校企产教融合模式下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等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吴立知[8]提出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材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改进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为视角,谷瑞等[9]提出“双元嵌入、三链对接、四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邱晓荣等[10]分析与探讨了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举措等;许旻等[11]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下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路径;禤鲜[12]将企业真实任务融入课堂教学,建立理论与实践互融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些研究对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探索出提升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仍需深入开展研究。本文从产教融合视域,针对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难点,结合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提出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构建“四方聚力、四维聚焦、分类聚向”人才培养模式。

1 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难点

1.1 生源多样化

职业院校从2007 年开始单独招生,2016 年试点“3+2”中高职衔接招生,2020 年实施高职扩招,形成了统招、单招、“3+2”招生和扩招等生源多样化局面。生源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推动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学生个性化成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背景下,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3]。职业院校如何精准对接岗位需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多样化多途径育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技术更新快

大数据技术专业理论深、内容多、技术面广,且技术更新迭代快,人才培养难度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层次不同,技术方向不同,给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困难。计算机类专业侧重技术技能培养,要和岗位工作任务有效结合,而不同行业岗位任务千差万别,学生无缝对接工作岗位难度大[14]。另外,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对象多数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动力不足,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较大挑战[15]。

1.3 教学资源不足

在教师资源方面,专业师资不足是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团队结构不优、层次不清、校企师资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课程资源方面,面向高职学生的自编教材、校企双元特色教材、精品在线课程等较少,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不符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践平台方面,产教融合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等还不健全,学生实践不足。在项目资源方面,大数据项目、人工智能项目等匮乏,学生实践锻炼少[16]。所以,教学资源缺乏,对人才培养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2 大数据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

2.1 “按类培养、按需成才”育人新理念

针对生源多样化趋势,以学生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理念,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主导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形成具有特色的多样化培养模式。面向多样化成才路径,创设专项特色班,建立人才培养与成才路径的桥梁和通道,结合学生成才意愿,把学生精准分类到多个成才路径,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创业、高水平升学。“按类培养、按需成才”育人理念,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丰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内涵。

2.2 “体系链支撑”人才培养新范式

围绕“按类培养、按需成才”育人理念,按照“体系支撑”思路,针对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能力结构、实践平台、师资保障等关键要素,进行体系重塑与创新。聚焦实施路径,构建面向多路径成才的课程体系;聚焦能力培养,构建多能级项目实训、多阶梯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聚焦实践平台,构建能力层级培养、职业场景再现的育人平台体系;聚焦师资保障,构建校企混编、金字塔式的师资队伍体系;形成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育人平台体系、师资队伍体系等多维一体的“体系链支撑”人才培养新范式,引领专业群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强和创新能力出众的高质量人才。

2.3 “资源链保障”人才培养新生态

“政园企校”多方协同,通过建立“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充分释放各方在人力、技术、信息、资金、平台等方面的活力,以教育要素为中心,进行资源有效汇聚,重构实践平台资源、科研项目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资金资源等,打造资源要素汇集、要素与要素相扣的资源保障链,形成多方协同、资源育人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3 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结合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构建了“四方聚力、四维聚焦、分类聚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有效解决学生个性化成才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有机衔接。

图1 大数据技术专业“四方聚力、四维聚焦、分类聚向”人才培养模式

3.1 构建“分类培养、精准聚向”育人模式,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路径成才矛盾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理念,以生源大数据为依据,结合大数据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将学生培养分为以技术技能型为主导的应用开发类、技术支持类、产品服务类,以创新创业型为主导的创新创业类和以学历提升型为主导的学历提升类。以专项特色班为通道,把按类培养的学生精准分类到高质量就业、自主创业和学历提升三个成才路径,形成五类别培养、三路径成才的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

3.2 打造“能力主导、四维聚焦”体系链,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能力不匹配问题

3.2.1 构建“党建引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聚焦分类育人实施新路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思政课程为引领、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重点,设计模块化课程,构建“党建引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实施分类培养育人路径。

图2 “党建引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板块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其由大数据模块、人工智能模块、移动应用模块、Web 模块等组成,面向学生高质量就业成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畅通学生就业成才主渠道。创新创业课程板块为“一翼”,包含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模块,面向学生创业,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铺就学生创业新路径。学历提升课程板块为“一翼”,包括高等数学等模块,面向学生学历提升,强化学生统考课程基础,提升学生学历层次。

3.2.2 构建“项目实训、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聚焦分类实践育人新模式

设计“认知、单元、模拟、真实、科研、创新”项目体系,通过“知、练、训、战、研、创”,实现“由认知到单元、由单元到专项、由专项到综合、由综合到研究、由研究到创新”技术技能梯次进阶,全面支撑岗位能力需求(如图3 所示)。

图3 “项目实训、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学年,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认知实习和单元项目训练,重点培养认知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第二学年,学生通过模拟项目实训,真实企业项目和技能竞赛项目锤炼,夯实专项技术基础,提升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学年,学生进入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由企业和学校“双导师”共同指导,重点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 构建“能力导向、职业融入”育人平台体系,聚焦分类育人新场景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模拟真实职业场景,打造“集中练”实训室、“专项训”实训基地、“综合战”工坊、“实践研”科研站、“双创”园区等多样化、多层级实践平台,形成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体系(如图4 所示)。

图4 “能力导向、职业融入”育人平台体系

与腾讯云、国信蓝桥共建公共平台课程实训室,满足专业基础课程“集中练”需求,夯实专业基础;引入华为、中慧等领军企业平台,融入企业项目资源,建设“专项训”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专业专项技术能力;与中慧共建集教学、实训为一体的教学管理平台,提供综合实训所需的软硬件资源,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建立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站,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开展科技和“双创”服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2.4 构建“校企混编、金字塔式”师资体系,聚焦分类育人师资保障新团队

以“学校省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企业技术总监”组成技术技能大师为引领,以“学校专业带头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核心教师为核心,以“学校技能精湛的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企业授课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师为基础,打造“金字塔式”结构化专业师资队伍(如图5 所示)。

3.3 打造“四方聚力、要素整合”资源链,解决专业群资源不足问题

政、园、企、校四方聚力,建立共建、共享、共赢机制,汇聚人力、技术、信息、资金、平台等教育资源,按教育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实践平台、科研项目、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以及资金支持等多维一体的资源链,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如图6 所示)。

图6 “四方聚力、要素整合”资源链

(1)“四方聚力”打造育人实践平台。与华为、腾讯、蓝桥共建各类专业基础实训室40 间,实训基地4 个(华为ICT 学院基地、蓝桥学院实训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南公共实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基地),工作坊2 个(泰迪·泸职院智能工坊和智能软件开发工坊),科研站3 个(院士工作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泸州市重点实验室),“双创”园区2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科技园)。

(2)校企共建教师资源。专业群聘请院士为学术带头人,企业技术总监为技术技能大师,与泸州老窖、四川斯宇、国信蓝桥等企业共同打造核心、骨干、“双师型”教师团队,形成“校企混编、金字塔式”教师队伍。

(3)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开发《Python 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教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教材》等6 本校企合作教材,与国信蓝桥、成都中慧科技共同开发Python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高级Web 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将企业标准有效融入课程。

(4)多方合作建设科研项目资源库。立项四川省教育厅、泸州市科技局等政府组织支持的“海量电信业务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面向5G 网络的移动边缘计算中计算迁移和边缘缓存关键技术研究”等纵向课题10 余项,与黑龙江科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内部市场化管理信息系统”“泸州老窖OA 系统数据导出”等项目,建设科研项目资源库,提高师生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专业“四方聚力、四维聚焦、分类聚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按类培养、按需成才”育人理念,深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体系支撑链和资源保障链,共同支撑服务分类培养、精准聚向成才育人实践,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岗位竞争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